《渔家傲·和程公辟赠赏析》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县,渝州附近,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柳永引贺行)。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燕子占巢”形容如今双燕归来,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平寰宇记)。此峡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本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如今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吴门住”句,意指“吴门”。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惧归,亦足慰怀矣。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
-
(节自 《淮阴侯列传》)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①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 ② ,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 ③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写艨
-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
【原题】:被旨祈祷数至天竺珪僧录法语白云堂诗为赋唐律一首
-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
鲁迅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发人深省。他指出革命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反映人民疾苦。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前辈文学家如何为革命事业奉献,鼓舞新一代文学家继续前进。鲁迅的思想和观点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
这是一首即景写情的名作,看似平淡,实则有味,诗中寄寓了作者孤傲不羁的性情。“古县”即赣北的彭泽县,北临长江,正对江中的小孤山。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处】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 》 【译注】飞泻的流水直落三千尺,真 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上坠落下来。 三千尺:形容落差大,非实指。九天:天 的最高层,古人认为
-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②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③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④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⑤ 作品赏析①诗题又作“登江中孤屿贻王山人迥”。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