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归故山赏析》
作者回到绍兴的时候正值秋季,所以此词从秋景起笔,“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西风有知,似乎知主人归来,殷勤地扫除门径以示迎接。西风吹得黄叶凋零了,白云萧散了。凋零、萧散,其实正是作者当时的心境的反映。此番回到故乡,他并没有感受到一般应有的那种温暖与亲切。内心有着一种难以明言的隐微情绪。“柳换枯阴,赋归来何晚!”辞官四年,自无荣耀之感,却有点悔恨的意思。离开鄞县时,王沂孙曾作齐天乐:“正恐黄花,笑人归较晚,”两者心境相同。回归故乡时,词人悔恨出行的失计,不免自怨自艾,心里颇不是滋味。
“爽气霏霏,翠蛾眉妩,聊慰登临眼。”此句从两个方面描写了故山秋天的美景,山中弥漫着清新空气,令人神清气爽,故山的山容像美女的眉毛一般美丽。此情此景,诚然可以使作客归来的人感到赏心悦目。但“故国如尘,故人如梦”,在登临之际,徒增愁思,意兴索然,虽美景在前,也懒于一顾了。欲登临和懒登高相对,以见其愁情之重。登高怀远,招来宋室覆亡之感慨,朋友沦替之伤悼,情难自禁,则又不如不上这山为好了。“登高还懒”,词人这种复杂的感情,和李清照“怕见夜间出去”的心绪相同。
词的下片未作转换,仍然承接上片的抒情线索,作生发开来的描写。“数点寒英,为谁零落”,是作者的自我惋惜。“楚魄难招,暮寒堪揽”,意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几句,写法相当深刻,意味相当沉痛。至于“步屧荒篱,谁念幽芳远”二句,则是与上文的“寒英”“零落”紧相连接的,写得参差错落,显得章法变换多姿。
“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是此词最精彩的笔墨,用三排比短句。描绘出了一种清冷孤寂的境界,秋灯、秋雨、秋雁,所衬托的不过是一颗秋心而已。“试引芳樽”,借酒浇愁,愁更愁,以“不知消得几多依黯”作结尾,“依黯”这个词语与“依依”和“黯黯”结合,承上“故国如尘,故人如梦”,比泛言“愁苦”,要细致,要准确,值得细细玩味用它来表示这首词所包含的复杂的情感意绪,还是很确切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多处描写故乡秋季的景物,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用较为隐蔽的手法表达了他的黍离之悲。
-
对案不能食 (《拟行路难》之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
-
贾老太太,就是《红楼梦》中的贾母。别看贾老太太岁数大了,可老太太不糊涂啊。用现在的话讲,这老太太都成精了。老人们常说,不怕狐狸,就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牧的诗句
上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下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在明亮的月夜,二十四座桥上,不知道那个美丽的女子在何处吹箫。
上一句:太阳落山时与山尽,黄河流入大海。
下一句:若想达到千里远的目光,更要向上楼层攀登。【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出处】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
在内蒙额济纳旗,我以为最能刺激人视觉和神经的不是被赞美诗淹没的胡杨林,而是被无数人当成艺术品欣赏的怪树林。额济纳的十月,只要有胡杨
-
【原题】:予以谬作数种并总所奏藁遗参赞高紫微闻以阅读未及赐报平日正病无人为过目者兹不特饷所有别白半生漫浪笔研间为不虚矣因赠二首
-
忆杉楠大哥刚刚得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伊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伊春市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国家二级作家,评论家,我们的良师益友、德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宋词典故·贲育 【出典】 《史记》卷一○一《袁盎传》:“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孟康曰:‘孟贲、夏育,皆古勇者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贲,孟贲;育,夏育也。《尸子》
-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
-
第四卷 (610—656行) 当时亚当对夏娃说:“可人的伴侣, 黑夜了,万物如今都就寝休息, 我们也考虑安寝吧,因为神给人 安排劳和逸,犹如昼和夜,此起 彼伏;到时候就来的睡眠的露珠, 如今跟轻柔的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