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宜兴赏析》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扣诗题“发宜兴”。以垂暮之年而又携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与老境之可仿不难想见。“又”字凄然,包蕴了宋室南渡以来一系列播迁流离、羁旅行役之苦。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颔联出句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见生活之不安定;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见生活之清贫与作吏之清廉。曾几一生淡泊,生活清苦。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说:“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足资参证。曾几又有诗云:“我贫无一钱,不敢学农同。空余数卷书,肠腹自撑柱。”(次陈少卿见赠韵)故“归去玉溪无一钱”一句既是其现实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贯心性的写照。
颈联承“归去”,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曾几南渡后曾先后寓居上饶(今属江西)、山阴(今浙江绍兴),这里所说的“观水观山”之地,未详所指,当指山水幽胜之乡。回去之后,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之处,恐不免因此废寝忘食。这里流露了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颇为闲适,实际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风雨,显系代指时势。“忧愁风雨”,本来是曾几这样的爱国士大夫的夙心,但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似乎与己漠不相关,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杜甫去蜀)一类感慨。所谓“不妨”,正是虽不应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意思。这一联语调轻松,意态闲逸,骨子里却隐含一缕无可奈何之情。
末联再回应题目并以此抒怀:“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作者以布袜青鞋为“梦”,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内心意趣。曾几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其二中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于此可见其言不虚。“不到张公即善权”一句既是实写宜兴之景,承接上联之意,表露了对宜兴山水的眷恋情绪;同时也是虚写,借指他处之景,暗接此联出句之意,表明以后要隐逸山野,纵情山水。
这首诗题为“发宜兴”,但除首、尾两联照应、回抱题目外,颔、颈两联却是想象归家后的情景。诗人所要抒发的,是由“发宜兴”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纪行”并非主体,“述怀”才是中心。全诗正是围绕着述怀这个中心来进行整体构思的。
-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简析】 暮春
-
王昌龄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王昌龄,字少
-
国家化成万祀,道光八野〔2〕;人握珠璧,文奋鸾龙。其以立言垂不朽者,不仅数公,兹就师
-
虚话实话话之中听与不中听,不在虚实,而在陈述,不在质地,而在语法。很中听的话,不一定真实;很触耳的话,不一定虚假。反之亦然:很触耳
-
《今之学者譬如行路,偶然撞着一好处便且止,觉时已不如前人.所以乍出乍入,乍明乍昏.》
《今之学者譬如行路,偶然撞着一好处便且止,觉时已不如前人。所以乍出乍入,乍明乍昏。》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
-
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
-
诗的前六句写离别时的送别场面,运用顶真修辞手法,将这几句一线贯穿。接连出现两个“离声”和“涕零”。增强了诗的缠绵悱恻之情。给诗定了沉郁的基调。诗的首句,借用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
-
[原文] 治 国 文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 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
-
晏殊《中秋月》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①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② 【注释】 ①霜影:皎洁的月光。羁人:羁旅他乡的人。向隅:独自朝着角落,这里是孤独寡欢之意。②素娥:指月中嫦娥
-
作者: 张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