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夜坐赏析》
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胀,臣属因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被杀的不少。袁凯也不例外,由于朱元璋的猜忌,不久他便被逼装疯,食狗彘之食,才幸免于死。这便是他的一生,因此在他存世不多的诗作中大都充满了悲苦之音。这首淮西独坐是很典型的一首,内容很一般,也没有什么愁、苦、哀、泣之类的词语,但读来却令人“悲惋欲涕”。
第一句“潇潇风雨满关河”点明客观环境,风雨之时最易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人生的孤弱、渺茫。第二句写作者个人的活动:独坐西楼,酒已饮尽,酒兴阑珊,正感到百无聊赖,这时天边一声雁唳,有远而近,复由近而远,渐渐地过去了,消逝了,一切又归于岑寂。以上二句所写的都是平淡而一般的日常生活,既没有惊风暴雨的震荡,也没有生离死别的摧伤,那么离乡的行人为什么头都白了呢?“异乡秋色不胜多”啊!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生活格言,正如“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无差异,然贫富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与家乡的光景也是如此,喜者见喜,忧者见忧,在离人的眼光中遂不免处处皆秋,事事可愁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所谓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然袁凯却能准确地、生动而形象地将它表达出来,这大概便是这首小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吧!
-
[唐]杜甫常时任显晦,秋至最分明。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含星动双阙,伴月落边城。牛
-
[唐]白居易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代为鬼。逝者不复见,悲哉长已矣。
-
古文观止·宋濂·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州①。
-
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
【题 解】这是作者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所写。“铭”是古代一种常刻在器物或碑上
-
古文观止·侯方域·李姬传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
-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
桑扈 作者: 周永才 【本书体例】
-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出处】唐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 【意思】我和你十年来,遭到重重离乱,到现在你人已长大,怎奈刚重逢又要离别。先问起姓氏,好像是初次见 面
-
国学名句“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出处和解释
【名句】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语出《庄子·渔父》。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显得悲伤,实际却并不哀痛;勉强发怒的人即使装得很严厉,实际却并不威武;勉强装作温和的人虽或笑容满面,实际却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