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仲子·《诗经·郑风》》原文与赏析
诗经·郑风
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是春秋时期流传在郑国(今河南新郑县)的民间情歌,当时郑国已经出现了小生产、家长制。据周礼·媒氏记载,男女结合必须通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否则,自由恋爱会受到家庭的谴责、社会舆论的卑视。这正象孟子所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这首诗通过一个少女对情人的求告,真实地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旧礼教束缚的痛苦。
这首诗共分三章,其结构形式和诗经中其他许多民歌一样,也是叠章体,即章节复沓形式。每章的词句基本相同,其中只换几个字。借这几个字的更换,可以反复进行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具有“一唱三叹”之妙。三章中,都有姑娘委婉的规劝:“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无踰我墙,无折我树桑”、“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表面看来,似乎是在拒绝仲子的求爱,实际上姑娘在心底呼唤着爱情。三章反复地唱出“仲可怀也”,这呼声表明了姑娘火一般的恋情,反映了她对幸福婚姻的憧憬和追求。
本诗用层递的手法,真实而鲜明地刻划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仲子为了见到心上人,他敢于“踰里折杞”、“踰墙折桑”、“踰园折檀”。读者仿佛看到了仲子为了会见情人,正在翻过里墙、爬过住宅的围墙、越过种果木菜蔬的园墙。这种由外到里、由远到近的步步递进,是在和旧礼教的樊篱进行抗争,这正是爱情的力量给他以勇气。正当的恋爱受到不合理的旧礼教习惯势力的反对,逼得恋人们无路可走,非得翻墙踰垣不可。诗中女主人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她言不由衷地劝说仲子别爬过墙头到她的家里来,但又怕引起仲子的误解,又赶紧申明,并不是为了爱惜这些被攀折的树,而是“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这重叠的“畏”字,使读者认识到旧礼教的桎梏是怎样摧残了千千万万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情,这正是此诗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沉浸在反复咏叹的“畏”字声中,这表明了姑娘不能忘怀自己的所爱,却又惧怕父母的管制、诸兄的干涉、众人的非议。诗中女主人公的畏惧心理,也是通过层递手法表现出来的。先父母、次诸兄、后众人,即由亲到疏、由近到远,这正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情理和逻辑。
全诗通过朴素的语言、反复明快的节奏、层递的手法,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执着爱情、心底的抗争和对礼教的控诉。这是一首反抗礼教压迫的情诗。
-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
[南朝·宋]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歌,为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第四首。全诗共八句,五、七言
-
张晓风《秋天秋天》原文 古往今来,人们描写吟咏秋天的诗文,如同这周而复始、每年一度的秋天一样,层出不穷,难以尽数。但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尤其是个性饱满的作家笔下的秋天,依然是千姿百态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乡村的古诗词和句子,内容包括描写乡村景色的诗句,关于乡村的古诗词,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诗句。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杨明恽
-
对 岸 ◆ 泰戈尔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 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
-
隐隐轻雷,雨声不受春回护。落梅如许。吹尽墙边去。春水无情,碍断溪南路。凭谁诉。寄声传语。没个人知处。
-
柯九思 绿杨莺转梦初醒 ① ,天影微凉断岸青 ② 。 坐对物华俱自得 ③ ,笼鹅不用换黄庭 ④ 。 【注释】 ①转:同“啭”,黄莺宛转的啼叫声。②天影:清晨的天色。③物华:美好的景物。④换:交换。黄庭
-
杨柳青放风筝图 现代·李可染作 纸本设色 纵五七厘米 横四六厘米 敦实憨厚、信步前行的老牛,灵巧稚拙、神情专注的牧童以及那只显然是自己糊制的简朴的风筝,是画面上仅仅几种可以直接看到的景物,其余为大量的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作者: 金其 《水经注》四十卷,记载我国古代河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