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艇赏析》
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此联对仗极工,“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 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情此景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茗饮”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荆巴一带(今湖北、四川交界一带)把茶汤称作“茗饮”,而且煮饮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另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菰稗为饭,茗饮为浆”,“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茶”字最早首见于唐显庆中(656~661年)苏恭的本草中,距离杜甫写此诗的时代已有百余年,而成都位于巴蜀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饮茶成风,这在张载的“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白菟楼)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诗中用“茗饮”而不用“茶”,足见他移风易俗,受当地饮茶习俗影响颇深。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
古文观止·韩愈·送杨少尹序① 昔疏广、受二子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台阶上的蜈蚣歇后语,内容包括全部歇后语,千足蜈蚣一只能走一条路(相应的歇后语),歇后语蜈蚣背上趴蝎子。冬天的蟒蛇 有气无力 扎鞋不拴绳结 半途而废赶车不带鞭子 光拍马屁蚂蚁撼大树 自不量力;不自量;纹丝不动破被子裹元宝 好的在里
-
买《小学大全》记 线装书真是买不起了。乾隆时候的刻本的价钱,几乎等于那时的宋本。明版小说,是五四运动以后飞涨的;从今年起,洪运怕
-
《史记·赵世家第十三》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通过阅读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赵氏家族的起伏沉浮。这篇文章将分析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文献的价值。
-
公鸡登上一堆粪土, /在上面刨个不亦乐乎, /最后翻出了一颗珍珠。 /“我眼前的这个‘宝物’/对我有何用处?/倒不如找到一颗麦粒一/我们这些庭院里的鸡鸭羊猪, /都用它来饱肚。 /更何况, /我也不用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唐孟浩然《 春晓 》 【译文1】 晨鸟鸣啁啾,佳梦惊休。春睡醒来迟,红日已上枝头,想昨夜,风雨潇潇,有谁知,花落多少? 【译文2】 春
-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过渡时期的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诗歌创作也和一般人不同,看上去既是抒情,又是议论;既是
-
【名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注释与译文]《明日歌》是劝诫人们珍惜光阴的诗。这是开头的两句,讽刺一些蹉跎岁月的人,总是寻找借口,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做,结果弄得一事无成。 参考文献 (明)文嘉《明
-
容斋四笔周三公不特置 【原文】 周成王董正[1]治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而云:“官不必备,惟其人。”以书传考之,皆兼
-
韩退之祭虞部张员外文 维年月日,愈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谨敬祭于亡友张十三员外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