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
盲区 汽灯曾经照亮我童年的长夜,每当置身于雪白的节能灯下时,我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了它。当年把它归属科技产品一点也不为过。毫不羞涩地讲
-
告子曰:“食 ① 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四) 注释 ①食:饮食。 【译文】 告子说:“饮食及男女之间的爱,是人的自然本性。” 感悟 饮食、男女是人的自然本性,但不可流于自然主义;因为它们不仅是
-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 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 空闻渔父扣舷歌。 韩愈诗鉴赏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贾谊自喻、借凭
-
宋词典故·元真子 【出典】 《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张志和传》:“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十六擢明经,以策干肃宗,特见赏重,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赐名。后坐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
-
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 明·张溥 【题解】 明末的政治极其腐败,明熹宗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大肆杀戮无辜百姓
-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
-
凤箫吟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断王孙。 销魂。 池塘别
-
黯然销魂者〔1〕,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2〕,复燕宋兮千里〔3〕;或春苔兮始生,乍
-
【4240】次第花开(希阿荣博著,海南出版社,20万字,2011年3月第1版,39 8元)5部:[1]珍宝人生;[2]佛门;[3]走出修行的误区;[4]冬日札
-
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山分积草岭,路异明水县。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食蕨不愿馀,茅茨眼中见。 作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