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恽寿平
峰头黛色晴犹湿,笔底春云暗不开。
墨花淋漓翠微断,隐几忽闻山雨来。
【评说】
本诗选自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六。
俗语曰:“文似看山不喜平。”在画中,“一幅丘壑,亦断无一处阴凹之理,如将浓墨散开,则五色斑斓,高高低低,望之自不能荆”(清华琳南宗抉秘)所以,善山水者,十分注重墨色的润泽,因为“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为了使山水画中的墨色润泽斑斓,高明的画家在用墨时,十分强调用水,李鱓在一幅题画的识语中曾讲过:“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因为“用新汲之清水现研之顶烟,毋使胶滞,取助气韵耳。”(清华琳南宗抉秘)山色在水墨的晕染之后,画上云蒸霞蔚,雾气氤氲,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缥缈的神仙世界,整个画面就显得自然流畅,气韵生动,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无怪乎清代画家张式在画谭中要作如下的论述:“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
恽南田早年在伯父指导之下,专攻山水,着色清淡,墨气淋漓,以“神韵”为宗。这首题画诗就是对自己较为得意的水墨山水的描绘。斜风吹拂,雨脚散乱,在斜风细雨的映衬下,山色空蒙,烟雾缭绕,隔江而立的群山,早已若隐若现,只能从雨雾中依稀辨出三四座峰项,雨雾飘浮于半空之中。这种画境,只有纯熟掌握了水墨技巧,才能臻至的。这种朦胧的画境是南田的追求,而且在他早年的山水画作中并不少见,从他另外两首题咏山水画的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
悬知洒墨如风雨,乱染烟山紫翠痕。(题石谷画)
斜风吹烟雨脚乱,零落隔江三四峰。(题画)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① ;庶民 ② 去之,君子 ③ 存之。”(《孟子·离娄下》十九) 注释 ①几希:很少,几乎没有。②庶民:普通的老百姓。③君子:统治者,圣人。 【译文】 孟子说:“人
-
《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
交友类名言赏析《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横担长扁担,直挂两皮箩。内斫三斤,鸡择一只婆。 封建时代老百姓最痛恨的是直接欺压他们的催租吏,宋诗人潘大临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后,诗思被打断,正是这班人作的恶。“忽催租人至,遂败意。”(见《冷斋诗话
-
《木兰花慢》 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 ① 爱清景风蛩,吟鞭醉帽,时度疏林。 ② 秋来政情味淡,更一重烟水一重云。 ③ 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 ④ 渔村,望断衡门。 ⑤ 芦荻浦,雁先闻。对触
-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
-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1〕;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2〕。周王壁台之上,汉帝金屋之
-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口兵]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与古诗有什么区别,内容包括古诗与古诗词有什么不同,古诗与古诗词的区别,古诗和古诗词的区别。古诗一般情况下指唐朝宋初的文学,古诗词则泛泛地概括这两个朝代的文学名称 诗与词是不一样的,是有很大区别的 诗: 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
-
诗的首句就是对故园的思念。游宦异乡多年,时值清秋,正是黄叶飘零的时候,诗人猜想家中庭院台阶上一定是黄叶堆积了,这便点名了思乡的时节——秋。所谓落叶归根,诗人却漂泊于异乡。思想的情绪从诗歌开端即起。笼罩于全诗,同时也照应着诗题中“思归”二
-
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