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季花》全诗原文鉴赏
李径独来数,愁情相与悬。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
减粉与园箨,分香沾诸莲。
徐妃久已嫁,犹自玉为钿。
李商隐这首咏李花五律流露了作者淡淡哀愁,其风格蕴藉哀婉,颇有特色。首联“李径独来数,愁情相与悬”就开宗明义将愁情点出。为何而愁,不曾细言,只是申说自己独自来到李树径中已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这足以表明诗人对李花的关注。“相与”一语表明诗人眼中李花已是愁情的寄托和象征,也是自己愁情的知己。接着“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转入对李花之愁的具体描绘。在没有月亮的黑夜中,李花洁白如雪,自身就已很明亮,不须待月亮照耀;风将起时,李花勉强笑迎。细细玩味这联,其内涵似乎在为李花诉不平,流露出了那种对自己孤寂贞洁淡雅的品格自怜自艾的情绪。李花盛开,洁白如雪,不须月而自明,本应是自豪之事,但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眼中,却是充满哀怨。风吹花开本也是可喜之事,但诗人却认为是“强笑”勉强而笑。这种哀婉自怜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很有艺术感染力。接着诗人就李花的香落笔写曰:“减粉与园箨,分香沾诸莲。”李花花粉随风吹动四处飘洒,逐渐递减。给谁了呢,园中竹笋壳;那香气四溢又被谁沾染了去呢?水中荷花。这种描写角度,完全是以诗人自己心怀,化作李花之灵魂,事事处处以李花之身设想,多愁善感。减粉沾香实非情愿,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什么呢?为什么诗人见到李花开没有喜悦之感,没有颂扬之语,而完全是一片悲苦之音呢?照诗人本意,似乎李花压根儿就不曾开放为最好,那就不会有减粉分香之憾了,也就不会有因此而产生的诸多烦恼与愁情。而风月又偏是不可避免的外物,那它李花就不能不强笑(风吹其开,又吹其落),不能不在无月夜自明,尽管这不是它所心甘情愿的。说来说去,归根到底一句话,诗人是在伤春惜春。结句“徐妃久已嫁,犹自玉为钿。”徐妃典出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称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为徐娘。这里意思是李花开时已属仲春,且其颜色不及桃花那样鲜艳,人们往往关注桃红柳绿,而对李花“无言路侧谁知味,惟有寻芳蝶与蜂”(宋·朱淑真)是颇有点自伤之感的。春风得意之时已经过去,那热热闹闹的晨光已逝,李花还独自以玉为钿,岂不是有冷落寂寞之憾吗? 这就是诗人多次往来李径中,窥测到了李花的奥秘,寄托了自己内心的隐情。自谓“愁情相与悬”,是李花的唯一知己。李商隐这首咏花诗堪称大家手笔,写法高妙,情味深长。惜春怜春之情溢于言表,而又蕴藉含蓄,是咏花诗中的上乘之作。
-
密西西比河风光 ◆ 夏多布里昂 密西西比河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
-
俄法借款或称“四厘借款合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的政治性贷款。《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要在三年内偿付对日赔款二万万两,后来又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足八千九百万两
-
王介甫送孙正之序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
-
杨士奇江上早行汉阳矶上鼓初稀,烟柳朦胧一鹊飞。乘月不知行处远,满江风露湿人衣。作者简介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号东
-
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
-
《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主要写上厅行首张海棠从良为妾后的不幸遭遇及包待制为之申冤的故事。 张海棠家祖传七辈是科第人家。轮到其母张刘氏,家业凋零,生活窘迫。张海棠姿色尽有,聪明智慧,琴棋书画
-
作者: 夏冠洲
-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注释与译文]沉没的船旁又有许多船只驶过,病枯的树前面正是万木欣欣向荣。诗句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的深深感慨,借景说理,形象生动。今人引用,赋予它新的意义
-
蓝小柯·给灵魂一个支点蓝小柯20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郑州航空工业学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03年8月的一天,他因为回老家帮父母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