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注释】
选自宋·苏轼后赤壁赋。
断岸:堤岸不相连属。
水落:水位下降。
【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贬谪湖北黄州,月夜游赤壁写了赤壁赋,同年十月,苏轼再游赤壁,又写了后赤壁赋。就文章内容而言,赤壁赋通过对月夜泛舟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苏轼虽遭贬谪,身处逆境,但仍然乐天达观的复杂心情。后赤壁赋则以赤壁赋为背景,完整地叙述了游赤壁的经过,以及承接上文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也是一篇著名的抒情文章。 其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尤为文评家所推赏。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意思说:江水流动有声,堤岸不相连处有千尺长。山势高峻,因而月亮显得很小,水位下降了,江边的石头便裸露了出来。
这一句纯用白描,不假辞藻,自然工致,诗情丰腴,给人一种清新、纯净的感觉。这境界之所以如此美妙,是因为诗人情融于景,汲取自然景物的灵感,而后以素朴的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地表达出来。以情写景,景中有情,风景与人格一致,所以在景物描写中,处处折射出作者深入景物内里的体察,流溢出浓郁的诗情,达到了“胸无杂物,触处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主客观契合的心理状态(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中引方苞语),因而有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感。
苏轼在古代诗人中,最倾慕晋代的陶渊明,自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轼热爱陶渊明的诗,所以在这篇赋中,其运笔行文便不知不觉地寻绎着陶渊明的风格特色,因而带有“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风味,像极了陶渊明的诗意美。本文佳句迭出,如“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等,都是这一类景物描写的杰出例子。
“水落石出”已经演化为成语,比喻事实真相最终暴露了出来。
-
白阁他年别,朱门此夜过。疏帘留月魄,珍簟接烟波。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国租容客旅,香熟玉山禾。 作品赏析△杜牧有街西诗。鼓吹注。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多王公贵戚之家。通志。紫阁白阁黄阁。三峰俱
-
【生卒】:1866—1944【介绍】: 俄国画家、美学和表现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的理论家。 他生于莫斯科一富有家庭。1871年随父母去敖德萨,
-
注解:父爱如山,深沉而不动声色。中国古代,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维系了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也成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家庭模式。父亲,作为中国传统家庭的一家之主,往往扮演着严父的角色,支撑着一个家庭的生存。
-
这四首写景诗,都是抓住一个细节,抓住平凡事物中富有诗意的东西加以表现。 第一首,在湘水渡中,不写湖光山色,两岸风物,却抓住了中流的一只渔舟;又不写渔舟的种种,视线却集中在渔夫身上;却又不写渔夫的种种,单写他穿翻了衣衫,发髻不裹的自由
-
【名句】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语出三国曹植《箜篌引》诗。疾风在太阳下回旋,日月飞快地向西方流动。比喻时光易逝。
-
【注释】 选自唐·韩愈《杂说·四》。 伯乐:姓孙名阳,春秋秦穆公时人,善相马。伯乐本为掌天马的星名。因孙阳善于相马,乃称之为伯乐。文中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当权者。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骏马。文中比喻杰出人
-
【原题】:正冬御殿上寿乐章八首其五赐群臣第二盏酒宫悬作正安之曲
-
《海棠·垂丝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孙惟信袅袅垂
-
离骚 作者: 郑文 【本书体例】
-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