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拄笏看山”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晋书·王徽之传亦载。
释义用法晋王徽之 (字子猷) 作桓冲的骑兵参军,不理官事,桓冲提醒他,他却不答,用手版(也称笏) 拄着面颊远望,说西山早晨有爽气。后用此典形容人放任不羁,不以俗事为念。
用典形式
【拄笏】 宋·黄庭坚:“安知四海习凿齿,拄笏看度南山云。”清·王士禛:“马曹自矜能拄笏,不知落汝芒鞋底。”
【爽气】 唐·钱起:“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宋·辛弃疾:“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西山爽】 唐·王维:“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看西山】 清·高其倬:“城中拄颊看西山,千峰历历横眉端。”
【看西爽】 清·钱谦益:“马曹官好看西爽,酒郡封移带宿酣。”
【看爽气】 明 ·高启:“拄笏朝吟看爽气,登临谁有晋风流?”
【笏挂颊】 宋·苏轼:“困穷谁要卿料理,举头看山笏拄颊。”
【望爽气】 宋 ·张元干:“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
【西山爽气】 宋·朱熹:“西山爽气看犹在,北阙精诚直自深。”宋 ·范成大:“东轩只有云千 顷,不似西山爽气高。”
【西山朝爽】 清·秦松龄:“自别帝城多岁月,西山朝爽尚晖晖。”
【拄笏西山】 金·元好问:“拄笏西山老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
【拄笏看山】 宋·陆游:“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宋 ·陈与义:“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清·钱谦益:“环滁官舍琴台畔,拄笏知谁解看山。”
【参军拄笏】 宋·黄庭坚:“参军拄笏看云气,此中安知枯与荣。”
【爽气西山】 清·徐作肃:“爽气西山玉麈柄,荣名北阙锦盘陀。”
【爽气朝来】 唐·钱起:“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愁轻。”
【朝来爽气】 宋·辛弃疾:“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元 ·郭麟孙:“朝来有爽气,此意独谁领。”
【朝来清气】 宋·张炎:“遥岑寸碧,有谁看朝来清气?”
【骑曹知爱山】 宋·范成大:“南邻范叔骨相寒,不如骑曹知爱山。”
-
凌晨有客至自西,为问诗老来何稽。京师车马曜朝日,何用扰扰随轮蹄。面颜憔悴暗尘土,文字光彩垂虹霓。空肠时如秋蚓叫,苦调或作寒蝉嘶。语言虽巧身事拙,捷径趾蹈行非迷。我今俸禄饱余剩,念子朝夕勤盐齑。舟行每欲
-
【注释】 选自唐·杜牧《阿房宫赋》。 六王:战国末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诸侯。 毕:结束,完毕。此指灭亡,即结束了六王的统治。 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四海之内即指中国。 一:统一。 蜀
-
小说剧《一套西装》编导:王伟《一套西装》是小说剧“谜案揭秘100”中的一个。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麦克尔是一个小职员,一直生活在自己妻
-
初夏 ①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② 。碧纱窗下水沈烟 ③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④ 。玉盆纤手弄清泉 ⑤ ,琼珠碎却圆 ⑥ 。 【注释】 ①此词明朝的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
-
《人雁吟》题下原有三字“悯饥也”是诗小序。这种标题办法唐人新乐府也普遍采用过,如白居易《新乐府》的《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陕西的鄜州、凤翔、岐山皆大旱,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诗约作于此时。其写作目的,主要是反映严酷的社会现实,本来应着力写饥民。然而诗人别出心裁,诗中人
-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
-
王介甫送孙正之序 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
-
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门。吴烟暝长条,汉水啮古根。向来送行处,回首阻笑言。别后若见之,为余一攀翻。
-
宋词典故·兰台公子 【出典】 《文
-
新年已赐黄封酒,旧老仍分赪尾鱼。陋巷关门负朝日,小园除雪得春蔬。病妻起斫银丝脍,稚子欢寻尺素书。醉眼朦胧觅归路,松江烟雨晚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