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原文、导读、鉴赏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朱自清《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原文、导读、鉴赏和赏析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悼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关于后一方面,作者知道的比较多,现在且说个大概,来追悼这一位多年敬佩的老朋友。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惟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是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看出那些情诗里不少歌咏性生活的句子;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文艺复兴,1946年)

------------------------------------------
【导读】

知音之言,同道之殇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1946年7月15日上午,在悼念被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闻一多先生发表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下午随即也被暗杀。五天后,痛定思痛的朱自清,为老朋友写下悼念文章,回顾了闻一多对中国的学术贡献。

闻一多先生被害的经过,作者只在开头用短短一句话、在结尾用惨像作回顾。话越短,越显示出作者心中难以遏止的悲愤,“惨遭暗杀”“激起悲愤”明示了作者对此事的态度,“浑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控诉了行凶者的暴行。但过多的陷于悲伤和愤怒,会使悼念亡友的文字被情绪所左右,那样,笔端就会痛感亡友过早离世,感慨命运困厄多舛,痛斥反动派行径卑劣。作者不愿意这么做。闻一多的死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关心政治的人都能明白;“也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不是中国学术界人就未必知道。作者着重就这一点来悼念,我想,大概因为闻一多的第一身份是学者。这既可说是对闻一多的身份认同,也可说他是闻一多难得的知音。

闻一多创作的领域在诗歌和散文,研究的领域集中在诗的格律、古代文化典籍和古代神话。朱自清认为闻一多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一方面依靠他的学力和才气,另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政治意识和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他文学的态度特别强调表现政治性和社会性;他的古代文化典籍和神话研究力图客观地认识古代的生活、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影像。所以作者称赞“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般的生命”,这是闻一多独特的精神价值,也是与传统学者区别的关键之处。

这样子的闻一多,别人看不到,而作者能看到、看透,在于他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不仅是学术上的知音,更是志同道合之人。

作者告诉我们,闻一多具有常人难及的幽默感。这样一个人,却“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前一个“不甘心”写出了闻一多对生命的珍视,对社会的期待;后一个“不甘心”写出了闻一多的死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损失,作者难接受这个事实。整篇文章洋溢着对友人的赞美和挚情,但分明也能感受到忧愤和悲慨的文字底色。

猜你喜欢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处】唐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 》。 【意思】草木美丽芳香,是由本性所 至,哪是为求得美人的折取呢? 本心: 本性,生长习性。 以兰桂散发芬芳不是为了求美人折

  • 晏殊《木兰花/玉楼春》全诗鉴赏

    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 《刘蜕唐大中时人文冢在兜率寺予尝读孙樵自序赏析》

    【原题】:刘蜕唐大中时人文冢在兜率寺予尝读孙樵自序其作云大中竽帝尝有诏褒时之艺能凡三人而樵居其一曰孙樵有扬马之文蜕既同时不应不在褒诏之列士之显晦固有定分刘君独未能忘此乎冢其文予盖疑其有激也作此吊之

  • 《沁园春》苏轼词翻译赏析: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沁园春 苏轼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 八年级古诗词鉴赏大全(初中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八年级古诗词鉴赏大全,内容包括初中八年级课外古诗鉴赏及答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十首古诗鉴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

  • 晏殊《正月十九日京邑上元收灯日》全诗鉴赏

    星逐绮罗沉曙色,月随丝管下层台。千蹄万轂无寻处,祇似华胥一梦回。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苏幕遮·燎沉香》是周邦彦所作的一首诗词,通过翻译、鉴赏和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与情感。该诗以形容秋夜吹起燎原香为主题,通过描绘香气的扑鼻和柔和的美丽色彩,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逝去的时光的思念之情。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富有意境的词句,诗中的意蕴深厚而富有感染力。整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妙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领略到作者的笔墨之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浓烈情感。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品味和理解古诗文的美妙之处。

  • 名诗《红色手推车》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红色手推车》 威廉斯 这样多地 依靠着 一辆红色的 手推车 罩着一层闪光的 雨点 旁边是一群雪白的 鸡雏。 (申奥 译)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这时候,曾在英美热过一阵的意象派运动已经过去

  • 柳永《留客住》全诗鉴赏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

  • 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全诗鉴赏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作品赏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