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①》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①》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东坡志林



〔注〕 ①白水山:旧属广东惠州府,在今增城市东。一名白水岩,即罗浮山东麓。过:苏轼第三子,名过,字叔党,有斜川集。此文是作者畅游归来,即兴挥毫写成付给苏过的。 ② 佛迹院:在佛迹岩附近的寺庙。 ③汤池:温泉。 ④悬水:即瀑布。仞:古以八尺为仞,此当是泛指。 ⑤磓:向下投石。五丈:亦是估量之词。 ⑥ 倒行:即却行。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序云:“(绍圣二年)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言。……”肩舆即今滑竿之类,由两人持竿共抬一竹椅,乘坐者可背向归途,面向山路,等于倒退而行。⑦山烧(狊犺à狅):山火,指焚烧山上野草之类。 ⑧ 汰:水波。“击汰”语出楚辞·涉江。 ⑨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苏轼尝自评其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又说:“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所不得不止。”仿佛他写文章只是信手拈来,所谓“随物赋形”,自成格局体段。其实这话只说了一半。苏轼志林卷一曾记录欧阳 修答孙莘老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一段话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就作文而论,“勤读书”,是吸收知识营养和学习写作技巧,“多为之”,则是要求在实践中下苦功。苏轼才高思捷,自不消说;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人,这一面却往往被人忽略。试看这篇小小游记,大约是没有起草就写成的。可是从文章结构上讲,仿佛几经斟酌锤炼而成。可见有了渊博学问和写作基本功,才谈得上“行”、“止”自如。而控驭文字的能力并非全靠天才禀赋也。
写游记有两种。一种是正经严肃的写法,如姚鼐登泰山记;另一种则是信手拈来的记游小品,如本篇是。两者风格、面貌虽异,却有两个共同点。其一,它们皆出于史书笔法,如登泰山记乃正史地理志的写法,间有景语,亦似水经注;而此篇一开头便点明年月日,是史书纪年体例,然后写“人”(作者及幼子过)和“地”(白水佛迹院),也是作史通例。其二,不论写作态度如何,所记游踪必须有顺序,有层次,或按时间,或依路线,总之必须有条不紊。此文仅百四十字,当然属于小品,但时间由日及夜,游踪脉络井然,结构谨严,笔墨精练,而从事实上我们是知道它并非作者精心结撰而是随手写成的。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试看,作者把途中所见景物都放在回家的路上来写,而去时只写了一句“游白水佛迹院”,这就是文章必须有详略烦省的诀窍。只有这样写,文章才显得有分量、够经济。再如,白水岩本身之游所占篇幅仅二分之一强,途中景物和归来感受亦占了约二分之一,这才使文章活泼有情趣,而非刻板的一事一物的静态写生。
但作者在详略取舍上有没有原则或标准呢?答曰:有,只选择重点来写,只拣有特色的事物写,而不平均使用力量,把一路见闻记成流水账。其实这说来容易而写得恰到好处则很难。我们不妨略加分析。白水岩的名 胜特点有三:即温泉(汤池)、瀑布(悬水)和佛迹。作者写汤池,只突出了个“热”字,用夸大的想象说了句“其源殆可熟物”,让读者感受到它真是够热也就行了。至于佛迹,实无特色可言,故仅以“所谓佛迹也”一笔带过。而写瀑布则最详。先写其所在方位:“循山而东,少北”;继写见到“悬水千仞”;然后写瀑布落点:“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已是奇观;而究竟下距涧底有多深,虽似实而虚地写了句“磓石五丈”,终于还是“不得其所止”。这样,瀑布的起、落、折、险,全已写到,但还缺少声和色,于是用“雪溅雷怒”形容之,“雪溅”状其色,“雷怒”绘其声,且这声与色还都是动态而非静止的。最终写到人的感受:“可喜可畏”。寥寥三四十字,瀑布之奇伟瑰丽已尽收笔底。浓缩凝炼至此,真是以诗为文,文胜于诗了。
归途之景有二:一是乘肩舆“倒行”,回顾半山在暮色苍茫中的“山烧”,衬着晚霞夕照,十分壮丽;二是江清夜静,身在舟中,“击汰中流”,星月交辉,把唐人于良史的诗句“掬水月在手”改为“掬弄珠璧”,便觉设想新奇而光彩照人,真是点铁成金。这归途景色显然是昼间所无,必须写入文中。如果作者一开头便把去时路线一一说明,则归途所见即使不重复也会减色不少。这就叫笔墨经济,重点突出。
最后写到家情景。由于入夜始归,进餐较晚,即使一般菜蔬也觉分外香甜。加上这一天游得尽兴,虽劳倦而尚不思睡,于是乘兴写成文字,付与苏过。从结尾处可体会出作者的兴致不浅。然而这却是作者远谪惠州的开始,明知有更严酷的考验等待自己,而从这篇小文便已看出作者的旷达和乐观,绝无半点矫情和虚伪。“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其心胸盖自初到惠州时便已豁然开朗了。
猜你喜欢
  •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首七绝是诗人傍晚停泊淮中的情景描述。诗题的淮中指淮河中,犊头指淮河边上的一个码头。 从审美学的角度看,诗所描述的意境应该是

  • 名画《列女传图》赏析

    列女传图 北朝·北魏·佚名 木板漆画彩色 纵八一.五厘米 横四○.五厘米 山西大同石家寨出土 藏山西大同市博物馆 六朝绘画的最高标准是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所提出的“气韵生动”,或者用东晋顾恺之的话说

  • “舜帝孝感动天”注释、译文和评说

    虞舜,瞽叟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厉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有诗颂之。 ①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

  • 《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朱熹 《近思录》,治学禁忌类名言句子

  • 《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赏析》

    古人在接近中年时,如果处境不利,遇上不顺心的事,便自觉老了。谢安有中年哀乐之感,所以袁枚称谢安“能支江左偏安局,难遣中年以后情”。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写的,时年三十九岁,就在词中自称“老夫”。因苏轼当

  • 〔台湾〕陈启佑《永远的蝴蝶》抒情散文鉴赏

    作者: 〔台湾〕陈启佑 【原文】: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

  •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友谊意愿”类的诗句。 友人就要宦游武陵,我身上

  • 典故“鲁戈回日”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 (hui) 之, 日为之反三舍。高诱注:鲁阳楚之县公,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所称鲁阳文子也。楚僭号称王,其守县大夫皆称公,故曰鲁阳

  • 古代兵法之《晏子春秋》原文和鉴赏

    [原文](节选) 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 庄公问晏子曰:“威当世而服天下,时耶?”晏子对曰:“行也。”公曰:“何行?”对曰:“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听赁贤者,能威

  • 《忆江南·温庭筠》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忆江南”,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