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注释】
选自宋·苏轼凌虚台记。
废:荒废,毁坏。
成:成功,成就事业。
相寻:交替变化。
【赏析】
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苏轼28岁,时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判官(治所所在地在扶风)。这年正月,陈希亮任扶风太守,为登高眺远建了一座土台,取名“凌虚”,请苏轼作记,苏轼便写了这篇凌虚台记。文中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议论古往今来废兴成毁的历史,并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发出感叹: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意思说:废兴成毁交相更替,无穷无尽,所以这个土台是否再变成荒草野地,也是不可预知的事情。
苏轼认为,事物的废兴成毁,人们无从知道。现在修筑凌虚台的地方,过去是一片荒草野地,狐狸、毒蛇出没其中,那时哪里能想到今天会出现一座凌虚台呢?而古代那些辉煌的宫殿:如东面秦穆公的祈年宫、橐泉宫;南面汉武帝的长杨宫、五柞宫;北面隋、唐的仁寿宫、九成宫。当年是何等的兴盛-其规模之宏伟,形式之奇美,建筑之坚固,都不是凌虚台所能相比的。然而几百年之后,那些宏伟的宫殿而今安在?还不是都“废毁”了,曾经的辉煌,变成了长满禾黍的田地和荆棘丛生的荒丘,现在要寻找它们的痕迹,连一块破瓦、一堵断墙也不存在了。更何况“凌虚”这一类土台呢?沧海桑田,谁知道今后会变成什么模样?可能也会重新成为一片荒草野田吧!
由这类土台不能长存,进而联想到往来飘忽的人事。作者认为,人事之得失如黜陟、荣辱、离合、存亡等等,忽往而忽来,无一定之状,无一定之理。 如果有人想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错了。当然,这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但不在土台上。
这番“废兴成毁”之论,强调了世上有足以依靠的东西,那么,这东西是什么呢?从时间久长的“物”,到反复苍黄的“人事”,都是“虚”的,一切如过眼云烟,转瞬成为历史,皆不足以“恃”,而足以“恃”的,在苏轼眼里,唯有道德、功业、文章(即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才能历久不废,经久不朽。后来,苏轼在墨妙亭记中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犹为差久。”其前后思想是一致的。
青年时代的苏轼,对生活、理想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希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名垂不朽,所以文中流露出欲以道德、功业、文章垂诸久远的思想,这既是作者自励,亦是励人,与一般士大夫吊古伤今之作相比,殊为可贵。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1918— )的中篇小说。它写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的生活。主人公舒霍夫在卫国战争中被德军俘获,后逃回苏军阵地,未得到
-
【注释】 选自《孟子·离娄上》。 亲:亲近。 治:管理。 答:回报。 敬:恭敬。 【赏析】 孟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自我觉悟,因此强调“万物皆备于我”。无论在事业追求上,还是在人生道路上遇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出处】唐李白《 峨眉山月歌 》 【意思】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 月影映入平羌江,顺江水流去。半轮: 形容上弦或下弦半圆的月。平羌:即青 衣江,在四川峨眉山
-
吾闻庐山久,欲往世俗拘。昔岁贬夷陵,扁舟下江湖。八月到湓口,停帆望香炉。香炉云雾间,杳霭疑有无。忽值秋日明,彩翠浮空虚。信哉奇且秀,不与灊霍俱。偶病不时往,中流但踟蹰。今思尚髣髴,恨不传画图。昙颖十年
-
九日渡江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
-
清·潘荣陛2元夕妇女群游3,祈免災咎4。前一人持香辟人5,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
-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
-
《夜莺颂》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的抒情诗。1818年底,济慈与芬妮·勃罗恩热恋,这是诗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此时诗人已患严重肺病,常感到死亡的威胁。翌年,一个美丽的春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内容包括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怎么做,高三语文古诗鉴赏怎么做。1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首什么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例如:是边塞诗,还是咏诗怀古的诗,2,找出物象意象,判断出感情基调。例如:有月就是思
-
比喻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搞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 在我国上古时代,帝王举行盛典的场所被称作“明堂”。汉武帝有一次巡游泰山,见到一处明堂遗址,顿发思古之幽情,要在此建造一座新的明堂,但百官都不知道上古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