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潜纪闻》
郎潜纪闻
郎潜纪闻,清陈康祺撰。陈康祺,浙江鄞县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这部笔记共分初笔、二笔、三笔、四笔4编。初笔14卷,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二笔16卷,原名燕下乡脞录,成书于光绪七年;三笔12卷,原名壬癸藏札记,成书于光绪九年;四笔11卷,原名判牍余 ,成书于光绪十二年。此书因主要是作者在刑部任郎官时写成的,故刊刻时统名为郎潜纪闻。
郎潜纪闻专记有清一代之事,其内容大体可分这样4类:一是记文苑士林之事,或叙轶闻,或录诗文,剖析学术源流,品评书画得失,此类数量最多;二是记官场宦海之事,作者深恶晚清吏治的腐败,书中对贪官污吏、奸相佞臣作了较多的揭露,对比较廉正的官吏则倍加赞赏,此类内容较能反映作者思想的积极倾向;三是记典章制度,如所述赐谥之例、科举之制、湘淮军志、翰林规则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四是记社会情况,如三笔第4卷记清初废明末三大饷,按万历年间税额征税,以图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有的地方百姓却反而因此加重了负担;又如二笔第10卷记康熙年间江南湖边人民无地交税等情况,也都是较有意义的材料。此书涉及的内容较广,材料较多,是晚清一部比较流行的史料笔记。
此书初笔、二笔、三笔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四笔成书后未曾刊刻,人们都以为稿本久佚,后偶于中央党校图书馆发现四笔的一个抄本,1990年中华书局又据此出版了郎潜纪闻四笔点校本。
-
【5319】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许纪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5万字,2017年2月第1版,55元)△3编:[1]从古代“中国”
-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徒令白日
-
【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注释与译文]怜,爱。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思念穿绿色罗裙的情人,因而到处看到绿色的芳草都觉得可爱。诗句巧妙地运用联想,把人物的内在感情表达得含蓄动人。 参考文献 (五代
-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眄视指使
名言: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 王者与友处, 霸者与臣处, 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 北面而受学, 则百已者至; 先趋而后息, 先问而后嘿, 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 则若己者至; 冯几据仗,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出处】唐李白《 赠汪伦 》 【意思】 李白我乘上了船将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全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
-
宁调元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形象地刻画出早春梅花傲然挺立的英姿,用以寄托诗人追求独立的人格和不随波逐流的自主精神。
-
作者: 樊洛平
-
时有风吹幡 ① 动,一僧 ② 云风动,一僧云 ③ 幡动,议论不已 ④ ,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 ⑤ 者心 ⑥ 动。”(《六祖坛经》) 注释 ①幡: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②僧:和尚
-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守边。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品赏析【注释】: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