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九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②,不足。故令有所属③:见素抱朴④,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⑤。
〔注释〕 ①圣:说文:“圣,通也。”此处“圣”,有明通的意思。 ②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文:文治法度。 ③令:命令、指令。属:从属、归属。 ④素:不染色的丝。朴:不加工的木。 ⑤绝学无忧:通行本将此句列为二十章首句,此处据高亨之说移于此。绝学: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陈鼓应注)。
〔鉴赏〕 本章老子再续上述两章之余绪,发表他的社会政治观——还淳返朴之道。这种做法大概就是通常说的“一而再,再而三”。老子接前章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现象而提出治理方法,即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样人民就能获利,盗贼就能绝无,国家就能大治。而要能够做到这点,老子认为还得有赖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上章是叙说社会的病象。本章是对于社会病象所提出的治方。”老子鉴于“智慧出有大伪”,在这里就索性提出绝聪明弃智慧。而为了“绝圣弃智”,就先得说说开物质利民生的“智”的害处,于是庄子代替老子说明:弓箭鸟网机关的智巧多,这天空的鸟就要被扰乱;钓饵渔网竹篓的智巧多,这水底的鱼就要被扰乱;木栅兽槛兔网的智巧多,这草泽的野兽就要被扰乱,所以,“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胠箧)。
于是,为了治理天下,就得“绝圣弃智”。但庄子似乎还感到这样没有直捣本体,有失笼统,于是又在天地篇中借子贡与灌园者的对话进一步具体化:绝圣弃智首先是绝弃“机心”。因为人存“机心”,什么事做不出?什么机械造不出?什么人不好算计?什么盗贼不会产生?人存“机心”,即使用“仁义”治理天下,这“仁”也会被用歪,“义”也会被用邪。真是“人存机心,鸥鸟不下”,这天下岂能不乱?
于是为了“机心”不存于胸,灌园者宁愿不用这用力少功效大的“槔”灌园,以防用机械而存机心,于是抱瓮灌园、纯白于胸,使“道”有所载、神有所定。推而广之,为了天下淳朴安定,老子宁愿不要“智”的利处,也要将“智”的害处绝弃,于是就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这样的话。而要做到这一切,却又得回到老子的“无为无欲”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必要的绝学(少看些无益的显学),设想人一旦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使鸥鸟都不下的“机心”何从生起?“机心”不存,这好智无道而导致的天下大乱又何从生起?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此章被河上公题为“还淳章”是恰当的。
-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
-
古文观止·张惠言·周维城传 嘉庆元年, 余游
-
今朝闲坐石亭中,炉火销残樽又空。冷落若为留客住,冰池霜竹雪髯翁。
-
这首《夜平乐》写春日离情。上中下三叠,上叠写大自然绚丽的美好春光,意象错杂叠呈,色彩斑斓;中叠写春光中嬉戏的美丽少女,生命活力和自然景色相契如一;末叠情感陡然直下,直抒漂泊生涯中孤寂的情怀。 首韵三句中,展开广阔的视野,先以“艳阳天
-
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统一。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如此,
-
江上有微径,深榛烟雨埋。崎岖欲取别,不见又重来。下马未及语,固已慰长怀。江湖涉浩渺,安得与之偕。
-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天子巡剑
-
步辇图 唐· (传) 阎立本作 绢本设色 纵三八.五厘米 横一二九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卷一说为宋摹本。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并录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阎立本作为初唐大画家
-
那堪多难百忧攻,三十衰容一病翁。却把西都看花眼,断肠来此哭东风。
-
古之帝王未有不尊师敬友以成其圣德者。|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古之帝王未有不尊师敬友以成其圣德者。》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