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纵笔》原文、注释和鉴赏
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导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注释】
(1)此诗约作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初春,作者年六十二岁,被贬惠州,此时寓居嘉佑寺。纵笔:当是随笔之意。
(2)白头萧散:头上白发稀疏的样子。
(3)“小阁”句:作者一脸病容,住在小小阁楼的藤床之上。
(4)“报导—道人”句:意谓先生在嘉佑寺的小阁楼上,春睡正甜美,打更道士为不致于惊醒他的美梦,报导五更时,特别轻轻地敲击寺钟。
【赏析心得】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起,章惇任宰相。他虽是变法派主要人物,却缺乏王安石那样的思想境界和品质高度,属于借新法变革往上爬的投机人物。因此,当章惇等对“元佑党人”进行报复时,恃才傲物的苏轼自然首当其冲,横遭贬谪。当年六月,作者五十九岁,临近花甲之年,自定州(今河北省定县)被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到惠州,因建屋白鹤峰,完工前二年,均寓居嘉佑寺,这首纵笔,即写寓居时的情景。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从定州贬至惠州,万里之遥、江湖漂泊,衣食困窘,苦不堪言。衰老之状、病躯之容,可想而见:头发白了,现又脱落,更见稀疏,满脸皱纹,面如风霜。生病的身躯行走不便,只有卧躺在寺中小阁楼的一张藤床上,闻名于世的大文豪,就是如此蜷缩在南国之隅,真是令人感叹万分!但满身傲骨的诗人是决不屈服的。“报导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中后两句,语调一变,境界迥异,寺庙打更的道人轻轻走上钟楼,轻轻敲打五更钟,似乎他还在悄悄地对人说:轻一点,轻一点!小阁楼上,北方来的先生睡得正美呢,莫要吵醒他!看诗写得多么洒脱,尽显作者旷达胸襟,当地民众对这位被贬先生,是多么的充满敬意和无微不至的体贴。
据说,此诗传至汴京宰相章惇那里,这位重新上台的变法派权贵,对东坡仍能如此舒服地“春睡美”,大为恼怒,便大笔一挥,将他贬过海峡,贬到天涯海角的儋州。诗人一生因才出名,也因诗得祸。同代诗友黄庭坚曾说:东坡“短处在好骂”。可这里,他并没有骂谁呀!只不过在逆境中自我轻松,苦闷时豁达乐观。就这样,也被小题大做,惹祸上身。这时的北宋朝廷,已非新旧两派之争,而是上升为唐末的朋党之争了。
-
【原题】:予老病倦烦入山两月颇得静中趣良月六日赵南仲端明朱子明户部曾编摩忽皆专介王囦衟诸人亦来而东老侄自石门至阁皂刘道士又以诗卷为贽戏成
-
毛泽东诗词《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从大地起风雷 ②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③ ,妖为鬼蜮必成灾 ④ 。 金猴奋起千钧棒 ⑤ ,玉宇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赞美水的诗句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赞美水的诗句古诗,赞美水的古诗词,古诗中找赞美水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 ·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南北
-
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 这首诗作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其年龚自珍再次赴京参加会试
-
《卜算子·咏梅》是陆游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梅花的美丽与坚韧,表达了作者的坚定意志和对梅花的赞美。这首诗以简洁而精练的词句展现了梅花的坚强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自信和豪情壮志。诗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梅花的独特魅力与作者的坚定信念相联系,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整首诗字字珠玑,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崇拜和自身的追求。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具有力量和美感的梅花形象。《卜算子·咏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
《悲士不遇赋》 赋篇名。西汉司马迁作。清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司马子长《悲士不遇赋》云:‘没世不闻,古人唯耻。’此即述往事思来者之情。”今人高光复《赋史述略》说:“本篇当为司马迁遭受了平生最大的打
-
《万病回春》是综合性中医著作。明龚廷贤撰。刊于万历十五年(1587)。因其以 “凡疾者,疗之沉疴顿起,如草木之逢春”之意故名。明《医藏书目》最早著录此书。现存主要版本有: 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
-
曹植·杂诗六首《其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1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2 。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3 。 【注释】 1.南国:指江南。 2.潇湘:二水名。潇水在湖南
-
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题解新亭又称新亭渚,在建
-
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兰堂把酒留嘉客对离筵驻行色千里音尘便疏隔合有人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