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却东西门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魏]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飞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岗。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却东西门行是合并东门行和西门行的乐府曲调,为曹操自度。却是倒唱的意思。本诗以鸿雁、转蓬等作比,表现了万里征战的士兵向往回归故乡,过和平安定生活的心情。
前六句写鸿雁的行止。大雁冬食南稻,春日北翔,或出塞北无人之地,或入江南鱼米之乡,举翅万里,行止自如。下边四句,写田中转蓬,随风飘泊,永绝故根,千万年也没有再相逢的日子,与大雁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兴起下面六句对征夫的描写。其中“奈何”两句的解释颇有分歧,而关键在于对“去”的理解。不少注释家把“去”作离开讲,这样一来,征夫就可能被误解为有逃避战争的情绪,与本诗之基调不相符合。笔者以为, “去”应释为“到”或“往”。这样理解,征夫的形象就与上文的比兴联系得更自然。他们纵然象大雁和飞蓬一样,归宿虽然不同,但是,为了国家统一,转战南北,即使“冉冉老将至”,而“何时返故乡”又不得知,还是要征战不息,因为战争总有一天会带来和平,返回故乡过安居乐业的生活也是每个征夫时时刻刻所向往的。他们希望像鸿雁一样,行有归止,而不愿如田中转蓬,战死他乡,与故土永隔。因此,诗的最后四句,再以龙、虎、狐,连连设喻,层层递进的表现征夫怀乡恋土的强烈感情。黄节先生在魏武帝诗注中考证, “神龙藏深泉”的“泉”,以及“猛兽步高岗”的“兽”,原为“渊”和“虎”,是唐人讳李渊及其父李虎之名而改动的。龙腾虎跃而终返故地;狐死荒郊而头向窟穴,天性使然;那么征夫怀乡恋土,岂不更是人之常情了吗?
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以征战与怀归为主要矛盾冲突,始以比兴,终以比兴,反复抒写,含蓄蕴藉,而又悲壮苍凉。
-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县尉,唐玄宗天宝元年卒于官舍。 王之
-
均输法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收、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原先西汉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难,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而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均输法这项
-
戊戌年秋日,晨曦穿透云彩,天空湛蓝,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呼唤:去读书岩吧!看看一位先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是,我乘“高铁”专程造
-
赋得对镜,赠汪琨随新婚 作者: 吴嘉纪
-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摘莲花,今渠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
-
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
六十俾之自新六十俾之自新 杜正献公衍尝曰:“今之在上者,多擿发下位小节,是诚不恕也。衍知兖州时,州县官有累重而素贫者,以公租
-
题解 本文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是褚少孙为《滑稽列传》补写的六个故事中的一个。本文主要叙述西门豹治邺的两大实绩。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前400年,魏文侯任命他为邺县(今河北临漳)县令。 原文 魏文
-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
-
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