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断发文身”
继发文身是古越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记载这一风俗的史料颇多,试录数则:墨子·公孟云:“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史记·赵世家曰:“越王勾践……文身断发”;礼记·王制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文面)交趾”;庄子·逍遥云:“越人断发文身”……不一而足,可见古越是流行断发文身的。关于断发,典籍或作“被发”、“攒发”、“祝发”、“剪发”等,均为剪短头发之意,这与古越的生存环境有关。古越为水乡泽国,须缘水求鱼,断发是为下水捕捉鱼虾方便之故。根据绍兴出土的青铜鸠杖下的人像推断,断发是将额前及两鬓头发剪短,披散于前,头顶或脑后为“椎髻”,或剪短后全部披散于后。文身与图腾崇拜有关。古越地处东南沿海,水乡泽国,以渔猎为生,故图腾多为水族,学术界有龙、蛇、蛟、鳄鱼、鱼、鸟、鳖等多种说法,以持龙者居多。史记应邵注曰:“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不见伤害”。文中所说的龙,其原形疑为江南鳄鱼或巨晰、水蛇等,神化后即成龙形。将其形状刻肤纹身,涂以颜色,为保持醒目和永久,一般以黑色为主。文身的目的,一是为象其纹、似其形的方式来祈其福、受其祉;二是作为增强血亲观念和团聚部众的手段,从江苏丹徒和绍兴县出土的有关文物看,古越人裸体,几乎全身刻纹。
在这次公祭大禹活动中,工作人员的纹饰是:前额及两鬓头发剪短,其余向后披散;文身图案是应龙纹。应龙即有翼之龙,神话中有“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之说。之所以选择应龙纹是基于下列原因:首先,史传大禹治水曾得应龙帮助,有应龙以尾画地.于是成了江河.使洪水流入大海。屈原天问云:“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在?”;抬遗记卷一载:“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应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史记曰:“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可见大禹治水与应龙关系密切。其次,中华民族崇龙已有五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龙即成为华夏大地各民族崇拜的偶象,从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到长江流域的吴越民族都可找到崇龙的影子,闻一多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我们今天常以“龙的传人”自居,它有利于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团结,再次,应龙纹又能体现古越多部落多图腾并以水族为主的特色。龙身似蛟又象蛇,嘴似鳄鱼,身上的翅膀象征鸟,这一图案不仅体现了古越的各种图腾,而且具有较好的观赏效果,适用于祭祀礼仪。
-
《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月露发光彩,此时方见秋。夜凉金气应,天静火星流。蛩响偏依井,萤飞直过楼。相知尽白首,清景复追游。
-
《静静的顿河》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苏联]肖洛霍夫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28年—1940年间,是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最为著名的作品。该书1941年获斯大
-
徽庙朝宰辅徽庙朝宰辅 【原文】 蔡京[1]擅国命,首尾二十余年,一时士大夫未有不因之以至大用者,其后颇采公议,与为异同。若宰相则
-
风卷云舒合两班,曈曈瑞日映天颜。观书已获千秋镜,积德长为万岁山。腊雪未消三务起,壬人不用五兵闲。相逢父老争相贺,却笑华胥是梦间。 作品赏析【原题】: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天所眷命,生而神灵。
-
《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2) ,毋吾以也 (3) 。居则曰 (4) : ‘不吾知也 (5) ! ’如或知尔 (6) ,则何以哉 (7) ?”子路率
-
这一篇《书李伯时山庄图后》,说的还是同一个问题,举的则是成功的例子。李伯时,名公麟,北宋名画家,晚年退居龙眠山,自号龙眠居士,画有《龙眠山庄图》。
-
苏轼《百步洪》 长洪斗落生跳波 2 ,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 3 ,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 4 ,骏马下注千丈坡 5 。 断弦离柱箭脱手 6 ,飞电过隙珠翻荷 7 。 四山眩转风掠
-
【生卒】:1934—【介绍】: 日本幻想戏作派小说家、剧作家。山形县人。五岁丧父,随母亲先后流落岩手、仙台一带。高中时代受洗,开始信奉
-
回首濉阳幕,簿书高没人。何时桐柏水,一洗庾公尘。此去渐佳境,独游长惨神。待君诗百首,来写浙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