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花》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费丹旭
色香几度误蔷薇,晓倚阑干露未晞①。
无奈春来寒太甚,新妆犹著紫罗衣。
【注释】
①晞(xi):干。
【评说】
本诗选自费丹旭依旧草堂遗稿。
费丹旭(1801—1850),清代画家,字子苕,号晓楼,晚年号偶翁,又号环渚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久寓杭州。所作肖像,生动传神,名重一时,兼精仕女,笔法秀润,设色素淡,但风格柔弱。偶作山水、花卉,画风潇洒自然,有很多“清灵淡雅之笔”。亦善书法,能诗词,有依旧草堂遗稿。
玫瑰,蔷薇科落叶灌木,枝叶丛生,上有细刺短毛,叶椭圆而稍皱,花有暗红、淡紫诸色。从其外观看,与月季、蔷薇相似,区别甚微,所以生活中常被搞错。明代画家陈淳在玫瑰一诗中就曾写道:“色与香同赋,江乡种亦希邻家走儿女,错认是蔷薇。”见到实物尚且如此,那么单从画面就更难分辨,但毕竟玫瑰“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牒通”(杨万里红玫瑰)。作者在创作时,撇开玫瑰的外形,以画笔诗笔着意刻画了它与众不同的情态,这样也就极为便利地将其色香与蔷薇分开了。初春乍暖时节,寒意依旧逼人,但在春风的催动下,枝叶复苏在嫩绿丛中,花苞还是带着香味冒了出来,在它的身上,到处都可见到妙龄少女的活力,好似刚刚巧装打扮,换上了紫色的罗衣。花未开时最迷人,迷人之处正在于饱含着生命的力量和春天的气息,一切都在萌动着。再有晨光清露的映衬,玫瑰更加艳丽动人。经过一夜露水的浥润,枝叶、花苞,以及争先开放的花朵,色彩更为鲜亮娇媚,而清晨的阳光洒落在花朵上,由于露水的反射作用,整个画面就显得晶莹剔透,仿佛又是美人的香泪点点。画家抓住这一视角来写生、作诗,不仅画作生动传神,单就题诗而言,也极富情趣和韵味,借用前人的诗句来形容,那便是“风吹
-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作品赏析原题: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
-
回到乡间,我立即被那铺天盖地的绿色打动了。绿树繁茂,绿草如茵,还有那绿得望不到边的麦田。绿色主宰着人间,绿色统领着世界。人置身绿海
-
不辞清晓扣松扉,却值支公久不归。山鸟不鸣天欲雪,卷帘惟见白云飞。
-
谁也不以无神论者终老。 ——[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 略知哲理的人,往往倾向于无神论;深晓哲理的人,便倾向于宗教。 ——[英国]弗朗西斯·培根《论无神论》 无神论把人类交给理性,交给哲学,交给天然的
-
根据可可诗词网的译文,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以华丽的辞藻表达了思乡之情。在月光下独自饮酒的他,怀念着亲人和故乡的景色。通过景色的描述,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这首诗以华丽动人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充满了浓厚的乡愁之情。
-
双珠出海底,俱是连城珍。明月两特达,馀辉傍照人。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岂伊箕山故,特以风期亲。惟昔不自媒,担簦西入秦。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臣。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才微惠渥重,谗巧生缁磷。一去已十
-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托物喻理
-
宋康王舍人韩凭 〔2〕 ,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3〕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 〔4〕 :“其雨淫淫 〔5〕 ,河大水深,日出当心 〔6〕 。”既而 〔7〕 ,王得其书,以求
-
《杜鹃花·送杜鹃花》咏杜鹃花诗鉴赏 吴融春红
-
《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通称《八一宣言》。“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执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又大举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