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原文|赏析|鉴赏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楩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借题发挥,这是散文随笔中常用的手法。东坡借“先夫人不残鸟雀”,曲论“苛政猛于虎”之实,以佛谏政,引释入儒,强调慈悲仁政。笔调婉转,构思奇巧,讽谏寓意,却意味深长。
随笔的文思分为两路,思路一言众鸟认为人之患要猛于蛇兽之患; 思路二言百姓认为政之苛猛于虎之害。东坡正是以这样的思路,用“寓言”式的叙述方式,来表明他所期于当政者政通人和,实行仁政,取信于民,勿施暴政的思想。而以“先夫人不残鸟雀”作比,巧妙地避开了“提意见”的直露生硬,良药中加进调味品,设比构喻,便得当政者听起来、尝起来,不是很逆耳苦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且看苏轼文路。文章段一开首,回忆“少年时”,书房前面优美的环境,“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青竹松柏繁花,满庭满院,景色宜人,群鸟筑巢在树枝上。形成青葱翠绿,鸟语花香之环境的原因,是被封为武阳君的苏轼的母亲程氏憎厌杀生行为,“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几年时间下来,女主人保护生态的“仁政”,有了结果,百鸟“皆巢于低枝,其可俯而窥也”,鸟窝低得连待哺的雏鸟都能弯腰看见,众鸟在此,生儿育女,无忧无虑,苏轼家的院子,成了百鸟天堂了。人与鸟和平共处,各得其乐。“政”通人和,慈悲为怀,引得珍禽桐花凤也数以百计地“慕名”前来,攀枝栖叉,陶乐其间。唐代名臣李德裕画桐花凤扇赋序云:“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每至暮春,有灵禽五色,小于玄鸟,来集桐花,仍饮朝露。谓之桐花凤。”可见这桐花凤是鸟中奇才,“至为珍异难见”,能够归依于苏家庭院,“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不伤害百鸟的诚心,而取信于鸟类等其他有生命的动物。这一段,苏轼以典型的事例,正面树立起“不忮之诚,信于异类”的文旨后,接着,以“有野老言”的“旁证”形式,反证“不忮之诚,信于异类”观点的正确。平素百鸟不是不想“近人”,以免去“蛇、鼠、狐狸、鸱、鸢之忧”,而是“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以为恶人猛于恶兽。试想,同是恶向胆边生,要捕杀百鸟的恶人与恶兽相比,百鸟又如何逃避得了“会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王”的人类的残害呢? 相比之下,恶兽毕竟恶功夫差也! 你人类,我惹不起,还躲不起? 躲不起也得躲啊! 终究躲开恶人,生命的安全感就强多了! 小命一条的鸟雀,哪堪人类的暴政。东坡正是以这样的“人害甚于蛇鼠”的比喻,架起文环,从而把“苛政猛于虎”的潜在主题接了起来。二者何其相似。礼记·檀弓下云: 当年,孔子过泰山脚下,“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吾舅(按:舅,公公也)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两者类比,百姓类似百鸟,苛政类似人患,虎害类似蛇鼠患,相比结果,是百姓(百鸟)认为苛政(人患)猛于虎(蛇鼠)。苏轼正是这样作比、引证:当政者应当象先夫人不残无辜的鸟雀那样,不要滥施暴政于平民百姓,“以民为国本”,实行仁政和治,把百姓从虎口中像先夫人把百鸟从蛇鼠患中那样解脱出来,安居乐业,免受野兽之害。苏轼为了说明这点道理,挖空心思,用心何其良苦!
这篇小文章,看起来好像东坡是巧施文墨,曲说“仁政为本”的正题,实质上是和东坡一贯主张的“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文以致用济世的为文原则分不开的,这正是此文最终成为一篇“言政刺过”的奇伟杂文,而不是一篇平淡的花鸟随笔的根本原因。
-
《蒙尘的天祠》 泰戈尔 你为何跪在闭户的天祠? 莫再诵经,苦修,祝告,膜拜! 躲在黑暗里你专心地 向谁秘密顶礼? 睁眼看看,神明已不在殿宇! 他去的地方,农夫在耕耘土地; 工人在毁石筑路,终年繁忙。
-
广州万里途,山重江逶迤。行行何时到,谁能定归期。揖我出门去,颜色异恒时。虽云有追送,足迹绝自兹。人生一世间,不自张与弛。譬如浮江木,纵横岂自知。宁怀别时苦,勿作别后思。
-
东南天阔漾归流,西北云高断寸眸。明月随人来远浦,青山答鼓送行舟。归心逐梦成鱼鸟,夜汉看星识斗牛。酽酒开樽谁共醉,清江聊且玩游鯈。
-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作品赏析【鹤注】此《唐纪》所谓癸卯又以南军战,败绩。南军,杨希文所
-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 ① ,武侯劳之曰 ② :“先生病矣 ③ ,苦于山林之劳 ④ ,故乃肯见于寡人 ⑤ 。”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 ⑥ ,长好恶 ⑦ ,则性命之情病矣 ⑧ ;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教诲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老师的教诲之恩的古诗,与“感激老师教诲”有关的诗句都,关于教育的古诗。《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秋,时杜甫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诗中写狂风破屋,儿童抱茅入竹,夜雨侵迫,诗人从自己苦况推想到天下寒士,写出伟大的理想和胸襟,震撼千古人心。白居易《新制布裘》、王
-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佛教般若思想的《肇论》《肇论》由后秦僧人僧肇所著,是较全面系统发挥佛教般若思想的论文集。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那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