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①明目②,利于行③耳。
【注释】①开心:开阔胸襟。②明目:提高鉴别力。③利
于行: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释义】所谓读书学问,本来就是要开阔自己的胸襟,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从而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点评】接受教育、读书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三勉学
-
李清照《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
-
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什么意思|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梅花·烛影摇红梅影》咏梅花诗鉴赏 盛昱一缕
-
《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潜卷授之【原典】韩魏公在魏府,僚属①路拯者就案呈有司事,而状②尾忘书名。公即以袖覆之,仰首与语,稍稍潜卷③,从容以授之。【注释】①
-
至矣吾三后,功高汉已还。复推元祐冠,盖得永昭全。(臣尝于经筵论奏仁宗皇帝谥日明孝:若明而不仁,则民畏而不爱;仁而不明,则民爱而不畏。今大行太皇太后亦兼此二德,故天下思慕,庶几于仁宗也。)有作犹非圣,无
-
《心絓(gua挂)结而不解兮,思蹇(jian简)产而不释.》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心絓(gua挂)结而不解兮,思蹇(jian简)产而不释。》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战国楚·屈原 《九章·哀郢》,乐观少愁
-
第二首琵琶之新声,亦撩人之怨曲,满腹离绪之人,何堪听此,故有第三句。末句忽接写月,正以见边愁不尽者,对此“高高秋月”,但“照长城”,愈觉难堪也。句似不接,而意实相连,此之谓暗接。(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节自 《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 ① ;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 “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纵而还。士不外索,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 干请伤直性。|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纵死犹闻侠骨香。|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
- 《志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新.》什么
- 我是一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 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