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原文、注释和鉴赏
安得舍尘网(2),拂衣辞世喧(3)。
悠然策藜杖(4),归向桃花源。
【注释】
(1)又示裴迪:这是王维被安禄山关在菩提寺时,通过僧人递给裴迪的另一首绝句,当时用以掩护上面的七绝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两首都是用经藏院经书麻卷纸录写后传送的。
(2)尘网:一作“罗网”,源自陶渊明诗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世喧:喧闹的尘世。
(4)藜杖:以藜木作拐杖。藜:一年生草木植物,茎直立,可为杖。
【赏析心得】
作者被安禄山铁骑俘虏后,安要借重他的才名笼络人心,任以伪职给事中。王维不从,但又不得自由,只有佯装有病,困在长安菩提寺经藏院内。这当中有好友裴迪密相往来,暗送消息。这首诗即是王维托他传出去的第二首绝句。
“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诗人是以另一种态度表明心迹,意思是说,盼望有一天,摆脱这尘世罗织的烦恼之网,拂袖而去,离开喧闹嘈杂的世界。这内中表示的还有一层真正的意思,那就是不管什么时候,脱离叛贼囚禁、重返自由,作者是决不会为叛贼所用的。“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拂衣辞世后,到哪去呢?作者讲得很清楚,归向桃花源。就是拄着藜杖,游乐于山水之间,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
全诗低调消极,这一方面是既要麻痹叛贼又要明示心迹,但从另一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呢。一旦他获得自由,可就真的要到“桃花源”去隐居了。事实正是这样,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作者虽免于一死,但还是降级使用。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了。
-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jù)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
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
《浣溪沙》是苏轼的一首世态炎凉的诗,诗人用婉约的笔触写出人生的无常与沧桑。诗中流露出对时光的悲叹和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之情。苏轼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了一个寂寞、苦涩的人生境界。通过诗人的抒发,展现了人生百态和命运无常。诗句凄楚而悲怆,唤起读者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洁明快,让人读后深有感触。苏轼运用了寥寥数语,表达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感与哲理感,读来令人陶醉。
-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原文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生活的基本,周作人既然自觉地追求生活的艺术,就必然精于吃而成为美食家,而他对人(特别是普通人)的生命存在的关注,又必然热心于吃食的描述,从写于二十年代的这
-
宋词典故·榴花开欲然 【出典】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术笑有此赠》诗:“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见《全唐诗》卷一七二)按:然,通“燃”。 【释义】 李白诗形容红色的山花,有“山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风光景物。长宜:常应。指不良情绪有害健康,观察事物要放开眼界。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
据《珊瑚网》卷八记载:陆行直《清平乐·重题碧梧苍石图》序中有“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一词。词中所言“卿卿”为当时陆之歌伎,才色皆称。此词定稿后关键字
-
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尚书学士得赐头纲龙茶一斤,八饼,今年纲到最迟。)梦绕吴山却月廊,白梅卢橘觉犹香。(杭州梵天寺有月廊数百间,寺中多白杨梅、卢橘。)会稽且
-
作者: 曹增渝
-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历险:穿越危险之地。力田:耕田。骏马能够穿越危险之地,但耕田却不如牛;坚固的车能载运很重的东西,但是渡河却不如船。比喻人才各有长处和短处,领导者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