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一)》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晁补之(1053—1110),宋代诗人,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历仕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 “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善画山水” (夏文彦图绘宝鉴),故喜收藏画作。与可,即文同。这是苏轼题咏文同墨竹画的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原共三首,这里选了第一首。
题画诗大多从咏画面入手,但是本诗以“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发其端,单刀直入地描写文同作画时物我两忘的境界。嗒(ta)然,解体貌,语出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诗的五、六句,进一步说明文同作画时聚精会神、身心一致的精神状态,因而笔下能变化无穷,生出不尽的新意。这里的“清新”,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里的“天工与清新”,用意相同,表现出共同的艺术追求。最后二句,以文同的竹画如出神手的赞誉,收束全篇,诗意从庄子·达生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化出,翁方纲解说这二句诗意是:“乃疑于神者,谓直与神一般耳,非谓见疑之疑也。”(苏诗补注)
从这首题画诗,可以见出苏轼对文同钦佩之至,顶礼膜拜,这因为苏轼的墨竹画,是从文同那儿学来的。夏文彦图绘宝鉴说: “留心墨戏,作墨竹,师文与可同。”米芾的画史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 ‘何不逐节分?’曰: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 ‘与文拈一瓣香’。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难怪苏轼的题画诗要如此崇拜他、称颂他,将他作画时思想高度集中的要诀——“身与竹化”,写在诗句中,以画家三昧传给后来人。
本诗反复说文同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用一句话简单说来,便是他画竹时“胸有成竹”。苏轼的这个画竹理论,是文同亲口教给他的,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文同画竹,意在笔先,胸中只有成竹,身与竹化,见竹不见人,所以执笔作画,挥毫落纸,一气呵成,画出的竹子,才是神品。这种绘画理论,同样适用摹写其他物象,如宋代罗大经就说过这样的话: “画马者必先有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骏,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超妙。” (鹤林玉露)卷六),其妙理,与苏轼之见如出一辙,可见这是一条精要的艺术规律。
-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
-
连骑思思画鼓喧,喜君新夺锦标还。金罍浮菊催开宴,红蕊将春待入关。他日曾陪控禹穴,白头重见赋南山。何时共乐升平事,风月笙箫坐夜闲。
-
蓼萧 作者: 杨明琪 【本书体例】
-
《夜半梅花春雪生,小窗灯火读书声.》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勤学类名言赏析《夜半梅花春雪生,小窗灯火读书声。》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作者: 张俊山
-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出处】唐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七 》。 【意思】江南有一种丹橘,冬天里橘 林仍是一片绿色。难道是那里的地面 气候暖和吗?不是,是橘树本身有
-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原文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生活的基本,周作人既然自觉地追求生活的艺术,就必然精于吃而成为美食家,而他对人(特别是普通人)的生命存在的关注,又必然热心于吃食的描述,从写于二十年代的这
-
天保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
-
文同字与可,苏东坡的从表兄,善画墨竹,自开一派,为东坡所师法。此跋作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时两人都在京师供职,常相过从,关系密切。
-
【注释】:(至元中,胡僧杨琏真伽利宋诸陵宝玉,因倡妖言惑主,尽发纮宫之在会稽者,断理宗顶骨为饮器,琏败,归内府,九十年矣。洪武二年正月,诏宣国公求之,得于僧汝讷所,乃命葬金陵聚宝山,石以表之。余感而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