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小麦谣》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东汉桓帝元嘉中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凉州羌人不断侵扰中原地区。汉王朝为了抵御羌人的反叛,不得不调动大批的兵力投入战争,这样,沉重的负担压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头上。这首民歌就是对这场战争后果的写照,表达了劳动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意愿。
这首民歌的前三句是以设问设答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 小麦的穗子还泛着绿色,大麦已经成熟了,颜色金黄金黄的。这一句作为领起,交代小麦已经成熟,夏收即将开始。下一句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谁当收获者?在人们的情理之中收获者自然是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但是,回答却是:妇与姑。“妇”是指媳妇,儿子的妻子。“姑”,媳妇的婆婆。那么,媳妇的丈夫,婆婆的儿子、丈夫哪里去了呢?“丈夫何在?”又是一问。一答是:西击胡。至此,问题得到了解决。原来丈夫都和羌人打仗去了。这样的问答方式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是民歌的显著特点之一。
接下来民歌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继续为战争而忙碌,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现实。“吏买马”,是说官吏们在置买马匹;“君具车”,是说官吏们在备办车具。他们忙忙碌碌地准备这些干什么呢?无非是继续为战争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人民不由得愤怒了,本来庄稼熟了都没有男劳力去收割,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又有准来种庄稼呢?停止战争吧!这似乎是人民心底的呼声。但是,话到嘴边,又不敢大声说出来,只好咽了下去:“请为诸君鼓咙胡。”“鼓”是动一动的意思。“咙胡”即喉咙。要大声疾呼的话,却只能动一下喉咙咽了下去,压迫何等沉重,痛苦何等深广。最后一句,将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逼真形象,颇有幽默情趣。
这首民歌于诙谐之中透出讥讽,于幽默之中溢出愤怒,极好地体现了民歌讽刺的艺术特色。
-
月鉴近些月来,我的脾气越发坏了,回到家里,常常阴沉着脸,要不就对妻无名状地发火。妻先是忍耐,末了终觉委屈,便和我闹起来,骂我有了异
-
陈与义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惟恨缁尘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
-
卧室经旬减带围,清樽忘却故人期。莫嫌雪里闲毡帐,作事由来未合时。
-
《南乡子》·陈亮 陈亮 风雨满蘋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
-
魏·曹植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泰山梁甫〕梁甫是泰山下的小山,古代迷信,相传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梁甫。《泰山
-
【4023】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沈志华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48 4万字,2018年8月第1版,68元)△共3编:[1]冷战的起源和爆发(1945-1953)
-
典源出处 《晏子春秋 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其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
-
(印度)泰戈尔 〔梗概〕苏巴的儿子名叫苏希,可是人常常和自己的名字不相符合:苏巴(意为强壮有力)很瘦弱,而苏希(意为文雅有礼)也不是一个文雅有礼的孩子。 苏希这孩子非常调皮捣蛋,他常常搞得整个街坊不得
-
【417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干训教材编审指导委组织编写,李干杰主编,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18 6万字,2019年2月第1
-
古文观止·《楚辞》·卜居 屈原既放, 三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