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破阵子》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这首词选自任半塘先生编著的敦煌歌辞总编中的云谣集杂曲子。
这是一首描述征妇情思的闺怨词。以真实深切的生活感受,率直地表达征妇 “寂寞长垂珠泪”、“吞声忍泪”的怨恨和 “三边无事”、“班师振旅”、“香被重眠比目鱼” 的热望。
上片单刀直入,揭示造成征妇怨的原因。唐帝国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把“十四十五”的“年少征夫”列入“军帖”,强送上战场。军帖书名,年年不绝,表明府兵三年之限已废,这是造成征妇怨的原因之一。
当府兵可以捞到一些好处,例如:可以免除赋役,可以得到勋品、勋田,更可以升官发财,打了胜仗可以分到大批俘虏和钱财。所以,有些征夫“为觅封侯酬壮志,携剑弯弓沙碛边,抛人如断弦”。对闺人不表同情,这是造成征妇怨的又一原因。
下片的前三句紧承上片的“抛人如断弦”,写征夫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王昌龄 变行路难),春去春来,年复一年,不得团聚,思妇心有怨恨而又不愿作声,只能“忍泪孤眠”。“吞声忍泪孤眠”一句将“恨而不怒”的思想表达得字真情切。接着笔锋一转,写希望王师凯旋,勿复征战,夫妇团聚。“早晚王师归郤还。”早晚,犹“多晚”、“什么时候”。唐代口语,这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王师确实凯旋归来,颇以“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卅桥)。这一句中包含了思妇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在无数次的“不确实”中,内心的摧伤多么惨重!一方面怨恨战争使夫妇离散,一方面又要求王师平定边患;舍不得夫妇之乐,又忘不了国家危难,这心情是相当复杂和矛盾的。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也表现了这种心情。可见,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广大人民中是普遍存在着的。
本词在写法上有两点很值得注意:其一是表情率直。唐代的闺怨诗往往写得缠绵悱恻,题材多是处于深宫的妇女和思妇怨女发出的幽怨哀婉之声,虽有一些抒发离愁别绪的名篇,也难免过于秾丽隐晦。这首词不管是揭示造成征妇怨的原因,还是描写征妇的怨恨和热望,均不事假借,极少粉饰,有什么就说什么,既明朗,又深切。这正是民间词的特色,这种特色已开柳永真率明朗风格的先河。其次是这首词既塑造了一个“为觅封侯酬壮志”的男子汉大丈夫的形象,赞美了他为保卫国家安全“携剑弯弓沙碛边”的英雄气概,又塑造了一个“吞声忍泪孤眠”,希望“王师归郤还,免教心怨天”的闺中少妇的形象,既刚健质朴又婀娜多姿,既慷慨悲壮又一往情深,融壮与美于一炉,集刚与柔于一体。
-
【注释】 选自《孙子·谋攻篇》。 上兵:用兵的上策。指最高明的用兵方略。 伐谋:一说指敌人开始有所策动或谋划的时候,及时地以智谋挫败。一说指以谋略取利,“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文采后说。 伐交:“交”,
-
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
(解题) 本篇以 “在宥”为名,所取虽是篇首的第二三字,亦当看作是篇首的两字。这个篇名是与篇旨相符的,它就在讲 “在宥天下”。 主旨如其所自解,“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
-
形容人家不做事的古诗词(形容不做事情不知事情不容易做的诗句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人家不做事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形容“不做事情不知事情不容易做”的诗句,用来比喻不做事还制造麻烦的人的诗句,关于只学习不肯做事的诗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是一幅劝勉联。白话译文:所学知识只有到用上的时候才恨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
-
三悲曰:奇峰合沓半隐天,绿萝蒙茏水潺湲 〔2〕 ;因嵌岩以为室,就芬芳以列筵。川谷萦回兮迷径路,山嶂重复兮无人烟;当谽谺之洞壑 〔3〕 ,临决咽之奔泉。中有幽忧之子,长寂寞以思禅 〔4〕 。暮色蹐蹐
-
浙东的有一处的戏班中,有一种脚色叫作 “二花脸”,译得雅一点,那么,“二丑”就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他所扮演的是保护公子的拳师,或是趋奉公子的清客。总
-
《读书杂志》是中国古代校勘与训诂著作。王念孙(见“广雅疏证”)撰,约成书于罢官家居的晚年时代,即道咸年间。主要版本有道光十二年其子王引之家刻本、同治庚午 (1870) 金陵书局重刊本。 本书共82卷,
-
1月7日 山东野战军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成立 : 1月7日,奉中央军委指示,山东野战军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正式成立。山东野战军由陈毅兼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宋时轮任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外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李端(733—792)
-
梦时良是觉是非,汲井埋盆故自旖。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兴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