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情·李端》原文与赏析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外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李端(733—792)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五年(770)进士, 曾为杭州司马。后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李端诗婉丽细腻,工于言情。有李端诗集,全唐诗编存其诗三卷。
这首闺情也是写思妇通夜不眠,思念丈夫的焦灼之情,因其结句别致, 而不落窠臼。
诗写晨间的一幕情景, 可是却透骨入髓地写出了少妇思念丈夫之情。“月落星稀天欲明”,写黎明时景色,新警可喜。此句紧承的是第三句“披衣更向门外望”,即少妇向外望所见。抬头望天,月儿落山,晓星稀疏,天光欲明。她没有等天大亮就起床了,心情急切,行动迅捷。这是因为一方面她已是彻夜不眠,就在那里盼望早点天亮。“孤灯未灭梦难成”,补叙她夜间情景,交代早起的一个原因。“孤灯未灭”,表明通夜未熄灯,由于思念外出的丈夫,愁虑焦灼,难以入梦,索性对灯苦想,胜过暗中煎熬。既然苦度漫漫长夜,不如希望早点天明, 也可免却孤栖幽寂,或可缓解内心的苦闷。另一方面还由于听得“朝来鹊喜声”。她在这不眠的夜中,想象着丈夫在外是吃苦呢,还是在寻欢呢,是更远去呢,还是回来着呢,忽然听得喜鹊鸣叫,“乾鹊噪,行人到”,激起了她内心的喜悦,以为丈夫可能回来了,于是急忙“披衣更向门外望”。“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词)。可是使她失望了,只闻鹊叫,不见人到,所以说“不忿朝来鹊喜声”,“不忿”,唐人口语,有恼恨、厌恶之意。鹊声叫她空欢喜,转而为怨恨,这和施肩吾望夫词中所写“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意思相近。诗人写这个少妇由苦思到欣喜,由欣喜到失望,由失望到恼恨的心理变化过程,曲折有致,摇曳多姿。
这首诗写妇人夜不成眠,听鹊鸣而披衣出门,抬头见天色将晓,不是按此顺序叙写,而是先写所见,末写所闻,中间写不眠和张望,这么一交错组织,使全诗变化生姿,饶有兴味。绝句虽短,尺水兴波,于此可见。
-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2〕。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
-
汉阳,名商,本汝南人也,贞元中,舟行于洪、饶间。 日暮洪波急,寻小浦入,不觉行三四里,到一湖中, 虽广而水才三二尺。北行一里许,见湖崖竹树森茂,乃投以泊舟。渐近,见亭宇甚盛。有二青衣,双鬟若鸦,素面如
-
【3731】中国古代人才思想源流(中国人才研究会编,余兴安、类成普等著,党建读物出版社,30万字,2017年9月第1版,48元)△共7章:①春秋
-
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青冥结精气,磅礴宣地脉。还闻肤寸阴,能致弥天泽。
-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1]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 [2] ,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3]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 [4] ;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5] 。其处智勇,可
-
【原题】:去岁五月二十八日发雪锦亭以六月旦谒富池而行夜始望见庐山今岁以此日正在湖渰中念岁月之倏忽惊道途之劳勚回首感叹二首
-
作者: 谢枋得 【原文】: 夷、齐虽不仕周(1),食西
-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 作品赏析[注释](1)玉台观:故址在四川省阆中县,相传为唐宗室滕王李元婴建。(2)浩刹:道家称宫观的阶
-
江渚秋风至,他乡离别心。孤云愁自远,一叶感何深。忧喜尝同域,飞鸣忽异林。青山西北望,堪作白头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军师皱眉头歇后语,内容包括歇后语~!军师皱眉头,诸葛亮皱眉头歇后语,诸葛亮皱眉头的歇后语。诸葛亮哭周瑜虚情假意。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