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明清小说之《十二楼·闻过楼》内容解读与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明清小说之《十二楼·闻过楼》内容解读与赏析

闻过楼是李渔小说中题材最为别致有趣,描写也最为幽默生动的一篇。它所反映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生活作风和感情心态,也有真切之处,但总体却是不近人情的虚构,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李渔不过是想说明真正的隐士是做不成的。

在一般人心目中,隐士应该是息影山林,其名不彰的人物,但古代中国的隐士却往往享有盛名。不但史书中常见“隐逸”一类人物传记,连文学中也有专为他们准备的一席之地。历来为人赞赏的田园诗,其实就是赞颂隐士及其隐居生活的文学。李渔在闻过楼小说第1回罗列了不少 “山中宰相”之诗,也属此类。大约是物极必反罢,有颂扬隐士的诗文,也就会有讥嘲“隐士”的作品出现。南北朝人孔稚圭的北山移文以骈文的形式嘲讽了一个隐居钟山的“周子”(据说即海盐令周顒),他自命清高,胜过尧时高士巢父、许由,而一旦朝廷任其为官,即“形驰魄散,志变神动”,“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欣然走马上任。闻过楼中的顾呆叟自然还没有矫情伪饰到“周子”的程度,李渔对他也是称扬过于调侃,然而从现代读者的眼中,却分明映入了一个食古不化而大吃苦头,不得不还其本来面目依附官绅充当清客帮闲的古代迂儒的身影。

对古代中国的儒者而言,“归隐山林”与“科举入仕”乃是两条相反而又相通的成功之路,往往是入仕不利,方始归隐,隐居得名,遂为高官,于是隐居被人称为做官的“终南捷径”。顾呆叟是否精通此道,作者并未介绍,但他显然并不是热爱山林、不慕名利的真隐士。他少年时与表兄殷太史同时考中秀才,殷太史考试运佳,连中举人、进士,选入翰林院,做到侍讲学士,可谓少年高第,春风得意。而顾呆叟科举不利,二十年秀才青衫,始终难博一第,这才不得已决定隐居山乡。因为不得已而隐居,这就是顾呆叟日后复出的心理依据,也就是以殷太史为首的乡绅们敢于与新任宜兴县令通谋捉弄呆叟,诱其出山的缘由。小说的主要内容,便是众官绅合谋诱迫呆叟出山,其中对呆叟心理的描述更是饶有意趣。

隐士入山,原该悄然而行,不令人知。而顾呆叟却是“选了吉日,将要迁移,方才知会亲友,叫他各出分资与自己饯别”,并宣称“终此一生,优游田野,不复再来尘市。有人在城郭之内遇见硕呆叟者,当以‘冯妇’呼之”。众乡绅何等老奸巨猾,早已洞察秋毫,于是先以敲榨勒索,盗劫财物两法对付呆叟,看他如何应变:呆叟乡居未及半载,就有差人奉新任县令之命上门,要他入城领状承应里役,呆叟被敲去一百两雪花银,呆叟囊中顿觉枯竭;又过半年,忽逢盗贼抢劫,呆叟一家吓得魂飞胆裂,家计从此困穷不堪。这时,清高的顾呆叟虽尚未有复出之念,却已从内心亟盼众乡绅送钱送物相助。不料众乡绅只以空函相慰,于是这位穷隐士大发呆气,自谓:“古人云,‘三日不见黄叔度,鄙吝复生。’此等过失,皆朋友使然,我实不能辞其责也。”竟以为因自己隐居不再劝谏殷太史以致其复生鄙吝之心:呆叟的引咎自责恰恰透露了他意欲恢复殷太史“诤友”地位的潜意识。果然,半年后县令以窝赃罪发票提审呆叟时,他懂得了自己“命里不该做闲人”,“这种眠云漱石的乐处,骑牛策蹇的威风,要都从命里带来,若无夙根,则山水烟霞皆祸人之具矣”,这样他就心安理得地随着差役进城了。众官绅略施小技,就令这位“隐士”乖乖地重做冯妇,在第一个回合中初获全胜。

第二回合是如何令呆叟自觉自愿地定居城郊。为达此目的,众官绅集资在城外建造一所舒适的庄院来引诱呆叟。呆叟在城郊为众乡绅邀请留住新村,小说以一段韵文描绘了呆叟眼中所见:“柴关紧密,竹径纡徐。篱开新种之花,地扫旋收之叶。数椽茅屋,外观最朴而内实精工,不竟是田家结构。一带梅窗,远视极粗而近多美丽,有似乎墨客经营。若非陶处士之新居,定是林山人之别业。”呆叟是何等喜爱这清幽的庄院!结尾两句尤妙,呆叟竟大有将它作为自己“归隐”新居之意了。呆叟这种心思,诸位大老早已看在眼里,于是有了众人劝驾的一番“两全之法”:呆叟留居城郊,庄院权当山乡;众人代为关说,“隐士”不必见官。又有殷太史殷勤劝留,顾呆叟遂欣然脱去隐士衣冠,以县令及众乡绅的顾问自居,大得名声。正如清代戏曲家蒋士诠临川梦·隐奸一折出场诗所云:“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归隐山林的顾呆叟终于回到了官绅中间,“从此之后,不但殷太史乐于闻过,时时往拜昌言;诸大老喜得高朋,刻刻来承尘教;连那位礼贤下士的令尹,凡有疑难不决之事,推敲未定之时,不是出郭相商,就是走书致讯。呆叟感他国士之遇,亦以国士报之。” 享“隐士”之乐,得“国士”之名,呆叟何呆之有! 然而,如果没有他“归隐”一年有半的光荣经历,县令及众乡绅哪能捐资三千两白银为他盖一座庄院,又哪能如此敬重他呢? 他只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啊! “终南捷径”的说法,毕竟是有道理的,顾呆叟从“隐士”到“国士”的历程就是明显的例证。

这篇小说在叙事方式上颇见匠心,其艺术手法颇类现代电影的视觉艺术:即从读者(电影的观众)的视角展示顾呆叟的所见所闻所行所思,而对其种种奇遇的背景原因直到小说结尾方始一一点明。这种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具吸引力,当然是作为戏剧家的李渔将戏剧艺术技巧移置小说所获取的成果。



猜你喜欢
  • 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填空(2012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急求)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古诗词填空,内容包括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所有古诗,人教版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下的古诗,9年义务教育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4首古诗词。1.《赠从弟》(其二) 刘桢 汉末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

    【名句】其始不立 ① ,其卒 ② 不成。 【注释】①立:确定好策略。②卒:结果。 【释义】开始时没有确定好策略,就一定没有好的结果。 【点评】只要有了好的开始,才能有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苏轼《思治论

  • 韦应物《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全诗赏析

    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非关春不待,当由期自赊。

  • 中浦讲坛•2012

    【3739】中浦讲坛•201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编,2013年2月)△第67讲—第76讲,特稿1-2。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中国周边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敬民用典名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范仲淹《和葛闳寺丞接花歌》全诗鉴赏

    江城有卒老且贫,憔悴抱关良苦辛。众中忽闻语声好,知是北来京洛人。我试问云何至是,欲语汍澜堕双泪。斯须收泪始能言,生自东都富贵地。家有城南锦绣园,少年止以花为事。黄金用尽无他能,却作琼林苑中吏。年年中使

  • 蔡邕《汉津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蔡邕汉津赋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登源自乎嶓冢兮,引漾澧而东征。纳旸谷之所吐兮,兼汉沔之殊名

  • 《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译文与赏析

    曹参不荐士曹参不荐士 【原文】 曹参[1]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国于南山 ① 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②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

  • 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全诗赏析

    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客思(一作愁)浩方乱。洲浦寂无喧。忆作千金子。宁知九逝魂。虚闻事朱阙。结绶骛华轩。委别高堂爱(一作梦)。窥觎明主恩。今成转蓬去。叹息复何言。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