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悟真院》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王安石
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南山北路欲无。
此诗是王安石晚年罢相退居于江宁(今江苏南京)所写。悟真院,西有钟山拥围,北有涧水傍流,清幽明净,是王安石当年常去游览的地方。离开纷杂污浊的官场,置身此净界,真是荡胸涤心啊!
“野水纵横”不只是交代悟真院的地理环境:四周有纵横的溪流缭绕,更是为了写寺院之洁净。“漱”,为水之冲刷荡涤。除,台阶。清清的溪水纵横交错,里里外外,角角落落,把寺院冲刷得干干净净,一阵风起,从涧底传来了野花的暗香。全句写景,然景中有情,环境的优美宁静正反映了诗人心境的恬静,恰如陶潜诗所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王安石做翰林学士时,曾有“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诗句,那种苦闷烦恼在他当时的诗歌中有过多次表露。时过境迁,此时他多么闲适自在。在这里,没有污浊,没有喧嚣,没有丑陋,诗人的心灵充分享受了大自然的抚慰。于是,在暖意摇漾的春日午中,诗人不知不觉倚窗入梦了。但是窗外的小鸟不甘寂寞,“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把诗人从梦境中呼回。“鸟鸣山更幽”,写山寺的深幽静谧更进一层。
空山鸟语,飞红滴翠……在诗人怡情山水的同时,我们的视线也跟着转移,但觉春风拂面,草香熏人,纵目四望,漫山遍野,芳草芊芊,几乎连路径也无法辨认了。
全诗先从近处着笔,后从远处落墨,首句侧重写视觉,次句侧重写听觉,三句侧重写嗅觉,末句则又写视觉。
王安石一生作绝句五百多首,大部言近旨远。本诗亦这样,看似平易,其实深入浅出,虽不含蓄,却能留不尽之味,恰如他自己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反映了他晚年诗风更趋圆熟。当然诗人早期诗中那种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已被一种悠然闲适的情绪所代替,但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又给他更大的体悟。于是,我们从诗中感受到的,仍然是诗人人生态度的豁达和乐观。
-
宋词典故·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出典】 《文
-
狂吟跌宕无风雅,醉墨淋浪不整齐。应为诗人一回顾,山僧未忍扫黄泥。
-
丹旐何飞扬,素骖亦悲鸣。晨光照闾巷,輀车俨欲行。萧条九月天,哀挽出重城。借问送者谁,妻子与弟兄。苍苍上古原,峨峨开新茔。含酸一恸哭,异口同哀声。旧垄转芜绝,新坟日罗列。春风草绿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别。
-
名言: 静默可以补病,眦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 注释: 眦(zi) : , 本亦作搣(灭)。眦即今按摩术。 句意: 心静可以调补疾病, 按摩可以防止衰老, 宁静可以平息急躁。 出处: 战国《庄子·外物
-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纳兰性德【原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1]。等闲变却故人心[2],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3],泪雨霖
-
螽斯 作者: 韩文奇 【本书体例】
-
我的村庄三面环山,一条河流从缺口的部分绕过去,孱孱弱弱,眼看快要走出村庄的时候却又不忍回望一眼,拐过腰身,在村庄的脚踝又勒上了一道
-
国学名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出处和解释
【名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语出清代吴嘉纪《绝句》诗。白发盐工在低矮的茅屋中,六月天在烈火边煮盐。走出门外,站在炎热的太阳下偷闲片刻,就算是“乘凉”了。四句
-
关汉卿 [黄钟尾] 我是箇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
-
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抖擞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