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典故“掌中飞燕”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掌中飞燕
【出典】 唐·白居易白氏六帖卷一八:“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此事事类赋注卷一一引作拾遗记。梁书卷三九羊侃传:“儛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中儛。”按,儛同舞。
【释义】 相传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身轻能为掌上舞,南朝梁时舞妓张净琬也能为掌中舞。后因用作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的典故。
【例句】 ①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柳永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34)这里以“掌中飞燕”对比映衬,极言妓女心娘体态轻盈,舞姿优美。②妙舞蹁跹,掌上身轻意态妍。(苏轼减字木兰花·胜之323)这里以“掌上身”夸赞徐君猷的侍女胜之舞姿轻盈柔美,有如赵飞燕。③金屋暖,璧台春,意中情态掌中身。(晁端礼鹧鸪天[日日仙韶度曲新]438)这里以“掌中身”形容舞女体态。④指下鸣泉清杳渺,掌中回旋小婆娑。(赵令畤浣溪沙·刘平叔出家妓八人……496)这里以“掌中回旋”夸赞刘平叔家妓舞态轻盈,脚步优美。⑤从来只惯掌中看,怎忍在、烛花影里。(陆凝之夜游宫[东风捏就腰儿细]1249)这里形容舞女轻倩如赵飞燕。⑥元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曾觌浣溪沙·郑相席上赠舞者1316)这里形容郑相家的舞女宛如昭阳宫的赵飞燕转世。⑦飞燕双双掌上身,花光粉艳晚妆新。(袁去华思佳客[飞燕双双掌上身]1505)这里将席间舞女比作赵飞燕。⑧半面妆凝镜里春,同心带舞掌中身。(张炎浣溪沙[半面凝妆镜里春]3509)这里用“掌中身”形容美人的舞姿轻盈柔美。⑨最恨对面姮娥,舞霓裳掌上。(陈德武百字谣·咏掬水月在手3454)这里因掬水月在手,遂想像嫦娥在掌上跳舞。⑩近来只惯掌中看,忍教在、烛花影里。(阮郎中失调名·赠妓3535)这里夸赞妓女舞姿轻盈,有如掌中飞燕。
-
典源出处 《南齐书 庾杲之传》:庾杲之字景行,新野人也。出为王俭卫军长史,时人呼俭府为入芙蓉池。《南史庾杲之传》: (王俭) 乃用杲之为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与俭书曰:盛府元僚,实难其
-
“道”常无名 ① ,朴虽小 ② ,天下莫能臣 ③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⑤ 。 始制有名 ⑥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⑦ 。 譬“道”之在
-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苦雨思白日,浮云何由卷。稷契和天
-
【名句】我最怜 ① 君中宵舞 ②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③ 。看试手 ④ ,补天裂 ⑤ 。 【注释】①怜:爱。②中宵舞:半夜起舞。晋朝时祖逖与齐琨曾闻鸡起舞。③心如铁:意志坚强如铁。④试手:一试身手。⑤
-
明·张大复1一鸠呼雨2,修篁静立3。茗碗时供,野芳暗度,又有两鸟咿嘤林外4,均节天成5
-
予过庐山下,云物腾涌,默有祷焉。未午,众峰凛然,故作是诗。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
-
昨朝官告。一百五年村父老。更莫惊疑。刚道人生七十希使君喜见。恰限华堂开寿宴。问寿如何。百代儿孙拥太婆。
-
宋·欧阳修2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3,而制度甚精4,都料匠预浩所造也5。塔初成,望
-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一首描写南方山水风景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柳州城楼的高耸和城市繁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山水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将诗篇寄给四州刺史,表达了对他们的希望与期待。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柳宗元对家乡山水美景的深情厚意。
-
郑思肖 向来俯首问羲皇 ① ,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注释】 ①羲皇:羲皇上人,即太古时代的人。这里借指墨兰。 【评说】 本诗选自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郑思肖《墨兰图》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