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四、孔子的道德观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四、孔子的道德观

道德是对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应当肯定一个事实,就是要想维持一个社会的安宁秩序,光有行政和法律的强制作用是不够的。还要有 一种为大家所公认的,并且能够自觉遵守的道德。孔子是中国奴隶社会的思想家。孔子所说教的和实行的道德,当然不能不打上奴隶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我们研究它,不无借鉴作用。
孔子所倡导的道德,如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字。吕氏春秋·不二说:“孔子贵仁。”无疑是最正确的概括。
什么叫做仁?这个问题在论语中找不到正式的解答。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告子上说:“仁,人心也。”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吕氏春秋·爱类说:“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 。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我看这种说法对仁的意义解释得很好。简言之,孔子所说的仁,是指对人类的爱而言。
怎样行仁?在方法上,孔子提出一个恕字。论语·卫灵公说:“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雍也说:“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又里仁说:“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如何纷纭复杂,总之可以归结为人和己的一种关系,所以这个恕字可以到处使用。恕字的含义,从积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处理人和己的关系上,总是强调自己这一方面,例如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证明。
必须指出,孔子贵仁与墨子贵兼爱有本质上不同。兼爱是主张爱无差等,而仁则主张爱有差等。因此孔子言仁,总是以合礼与否作为具体的标准。例如论语·颜渊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八佾说:“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又学而说:“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又雍也说:“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这些事例都说明孔子言仁,其具体标准就是复礼。不但对任何人都要依礼去做,即便是一个人的视、听、言、动,也都要依礼去做。看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确不是一句空话。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谈到义的地方也不少。例如里仁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卫灵公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为政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述而说:“……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卫灵公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等都是。
关于仁、义、礼三者的本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孟子·离娄上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这样解释,是非常正确的。用今日通用的语言来说,就是仁是爱,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的爱;义是宜,它是以阶级社会的阶级关系为基础的不同等级的宜;至于礼,则是以仁义二者为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仁义礼作为道德来说,正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复杂情况。
关于一般的道德修养,孔子强调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论语·宪问说:“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又季氏说:“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又说:“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又说:“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又说:“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又说:“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观人很注重实践。例如论语·卫灵公说:“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又公冶长说:“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又卫灵公说:“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又说:“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又为政说:“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在道德修养上,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很重视内省和改过。
论语·颜渊说:“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又公冶长说:“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又子罕说:“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又卫灵公说:“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应用他的道德标准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大类。
例如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2)“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3)“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14)
老子贵柔,而孔子与老子相反,却重刚。
论语·公冶长说:“子曰:‘吾未见刚者。’”又子路说:“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阶级社会的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孔子的道德观也不能没有阶级性。孔子道德观的阶级性具体表现在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这个礼字上。众所周知,中国奴隶社会的礼是“不下庶人”的。所以孔子所宣扬的道德,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不包括奴隶阶级以及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道德。尽管这样,从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准则和规范这一点来说,在今天,还是有批判继承的价值的。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就一概加以否定,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
猜你喜欢
  • 杜甫《佳人》全诗赏析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

  • 孟浩然《李少府与杨(王)九再来》全诗赏析

    弱岁早登龙,今来喜再逢。如何春月柳,犹忆岁寒松。烟火临寒食,笙歌达曙钟。喧喧斗鸡道,行乐羡朋从。

  • 关汉卿《【商调】梧叶儿 别情》全诗赏析

    别离易,相见难,何处锁雕鞍?春将去,人未还。这其间,殃及杀愁眉泪眼。

  • 李商隐《假日》全诗赏析

    素琴弦断酒瓶空,倚坐欹眠日已中。谁向刘灵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

  • 杜牧《秋夕》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本卷《清明》已介绍。《秋夕》一作《宫词》,一作

  • 杜牧《吴宫词二首》全诗赏析

    越兵驱绮罗,越女唱吴歌。宫烬花声少,台荒糜迹多。茱萸垂晓露,菡萏落秋波。无遣君王醉,满城颦翠蛾。香径绕吴宫,千帆落照中。鹤鸣山苦雨,鱼跃水多风。城带晚莎绿,池连秋蓼红。当年国门外,谁信伍员忠?

  • 杜甫《南邻》全诗赏析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作品赏析[注释](1)南临:指杜甫草堂南临朱山人。(2)锦里:指锦江附

  • 苏轼《郊祀庆成诗》全诗鉴赏

    帝出乘昌运,天心予太平。文章三代继,制作七年成。大祀乾坤合,刚辰日月明。泰坛朝埽地,魄宝夜垂精。仰御圆苍盖,环观海岳城。北流吞朔易,西极落搀抢。升燎灵光答,回銮瑞雾迎。需云遍枯槁,解雨达勾萌。可颂非天

  • 刘禹锡《奉酬湖州崔郎中见寄五韵》全诗赏析

    山阳昔相遇,灼灼晨葩鲜。同游翰墨场,和乐埙篪然。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行当衰暮日,卧理淮海边。犹期谢病后,共乐桑榆年。

  • 古籍名著《尔雅》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尔雅》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第1部训诂学专著。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用以解说儒家经义,至唐宋时列为 “十三经” 之一。《尔雅》的注释,以晋郭璞注、南朝宋邢昺疏的《十三经注疏》本最通行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