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代文学作品《两都赋》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代文学作品《两都赋》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两都赋

赋篇名。又分为西都赋、东都赋两篇。东汉班固作。关于其主旨,班固两都赋序说:“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眷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艺文类聚卷六十一引西京赋有一小序说:“昔班固睹世祖迁都于洛邑,惧将必逾溢制度,不能遵先圣之正法也,故假西都宾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邑之议,而为东都主人折礼衷以答之。”清何焯评注昭明文选说:“两都一开一合,以宾主二字见意,其赋之用意处在全在序末二句,见作赋之由,劝戒之体也。”今人陈宏天等主编昭明文选译注说:“两都赋之作,主旨即在‘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因此,两都赋并进而具有讥讽保守倒退赞美变革进步的思想意义。”高光复赋史述略说:“赋中称述今朝东都之盛以压倒西都,表面看是为东汉王朝‘润色鸿业’,而实质上却可能包含着对西京隆盛的缅怀,以及对东汉王朝盛于西汉王朝的期待心理。”关于此赋的艺术特色,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唐刘知几史通评此赋说:“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内篇载文第十六)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说:“两都仿上林。”清何焯评此赋说:“首篇极其炫耀,赋中之赋也;后篇折以法度,赋中之雅也;篇末五诗,赋中之颂也。”(读书记)又说:“气度雍容,音调鸿畅,大家手篇。”(评注昭明文选)此赋是汉代大赋的代表作品之一。赋中假设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耀西都长安的富丽繁盛,而东都主人则向他称说东都洛阳的宫室建筑完全符合法度,最后归于节俭,“以折西宾淫侈之论”。作品以“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为主体,实为当时统治者歌功颂德。这篇赋在体制和表现手法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并没有独立的风格。但它开创了“京都大赋”一体,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在形式上颇受其影响。



猜你喜欢
  • 屈原·山鬼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

  • 《嘉佑三年九月受命来岭外七年十一月得请知济赏析》

    【原题】:嘉佑三年九月受命来岭外七年十一月得请知济州感恩顾已喜不自胜留诗四章以志岁月

  • 《访益上人兰若赏析》

    严羽以《沧浪诗话》最为后世说师者所称道。他以禅喻诗,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精到的见解。尽管其中在禅、诗两方面都有错误之处,但他对佛学还是有一定研究的。他与佛门弟子不仅有联系,而且过从甚密。这首诗就是记叙他为了寻访一位法名益的和尚,过沙滩,

  •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诗意|阅读答案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

  • 《凤求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凤求凰司马相如【原文】其一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1]。将琴代语兮,

  •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英国]莎士比亚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注释】 选自战国楚屈原《渔父》。 举:全。 【赏析】 屈原流放江南湘水之滨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然而这位不向“瓦釜雷鸣”的黑暗现实折腰的诗人犹自未悔,仍在为楚国的命运踯躅、吟叹

  • 刘禹锡《客有话汴州新政书事寄令狐相公》全诗赏析

    天下咽喉今大宁,军城喜气彻青冥。庭前剑戟朝迎日,笔底文章夜应星。三省壁中题姓字,万人头上见仪形。汴州忽复承平事,正月看灯户不扃。

  • 《古戍赏析》

    诗首联点明作者立身于百战之地,沿山布列的古老营垒相继点燃了烽火,它们连成一片,烧红了半边天,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新筑的城仿佛摇摇欲坠,因为阵阵雷鸣般的号角声在震撼着大地,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新城”暗示此地最

  • 催魂铃 余光中

    一百年前发明电话的那人,什么不好姓,偏偏姓“铃”(Alexander Bell),真是一大巧合。电话之来,总是从颤颤的一串铃声开始,那高调,那频率,那精确而间歇的发作,那一叠连声的催促,凡有耳神经的人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