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之《三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内容解读与赏析
鬼的故事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十分流行的小说题材,从小说雏形时期的汉魏起,下至明清,鬼的故事在不同时期都大量出现,说鬼几乎成为古代小说家的一大癖好。这种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现象,不仅反映了先民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敬鬼”的文化意识,而且鬼世界是人世间的投影,两者有时像毗邻的国土,彼此可以互相交通。于是,鬼小说以鬼态寓人情,也就成了讽喻人间罪恶的手段,不再是单线的对于鬼的恐怖,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义展露出它的独特的艺术风采。
这是一篇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的作品,它通过对人和鬼的关系的刻画,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的评价。小说使读者的注意力不再去关注鬼的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而是提供给读者一种关心人生的道德评价的氛围,给鬼以美好的人性,以鞭挞无人性的活人。作品中的郑义娘虽是一个鬼魂,但她依然拥有人的美貌和情感。她生前为夫守节而亡,死后不仅无后悔之意,而且引以为荣。她借阿婆之口所作的表白,尽管依从的仍然是传统的妇德,但她义不受辱的勇敢行为足以表明她的高尚品德。她是一个善于表达喜怒哀乐的人,她曾为丈夫的亲临而哭泣,也曾为自己魂归故里的命运而忧虑,更为丈夫的负心而疾愤。作为一个坚强的女性,她既敢爱,也敢恨。她最后的复仇行动是长期束缚在夫权桎梏中的广大妇女所发出的呐喊。作者以大量的笔墨赞美郑义娘,从而抨击了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人不如鬼的严酷现实。作品中郑义娘的所作所为是那么的真诚,合情合理。她明白一个风流公子的情性,所以她有言在先,“尚若再娶,……则不若不去为强”,请丈夫三思,直到丈夫韩思厚信誓旦旦,才同意迁骨。对这样一个通情达理的故事,韩思厚却不讲信义,一见到刘道士便马上拜倒在她的美色之下,背弃了誓愿。诚然,在道义上,要一个活人为一个死人守节是不近情理的,这无论对于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子都是如此。但问题在于,一旦立下了誓言就得恪守,否则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韩思厚之所以受到谴责,就是这个缘故。最可恶的是,韩思厚在背叛郑义娘后,非但没有丝毫忏悔,反而穷凶极恶地掘墓开盒,无情地将妻子的尸骨扔进扬子江。所以,他最后受到惩罚是罪有应得。与郑义娘的真诚无私相比,韩思厚是多么的低下、卑琐。真所谓人不如鬼。
这个负义故事就题材而言,是一个常见的话题,但由于故事情节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因此,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北宋沦亡时,入侵的金人不但掳去了徽、钦二帝,赵氏宗室和大批朝廷官员,以及大批平民也被驱赶北上。他们中侥幸苟存的也流落异乡,在征服者的铁蹄下挣扎于死亡线上。这些被女真族掳掠去的汉人受到残酷的迫害,蒙受民族耻辱的沉重折磨。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不少抒写亡国之痛和在异邦流离之苦的作品,如靖康孤臣泣血录、窃愤录之类。那些作品大抵为王朝达官权贵们的不幸命运唱着哀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则从一个下级官员的角度展示了一幅在民族大灾难的激流中生离死别的悲惨图画。它借杨思温在燕京的遭遇,写出了流离在敌国境内每遇佳节而缅怀故都的凄惶感情;以郑义娘的一灵不昧,刻画了国破家亡时殉身的鬼魂的难以瞑目;最后,以韩思厚的违弃盟誓,另求新欢,谴责了不能坚持守节的乱世男女。小说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特殊条件下的生活面貌,而且以此隐约地鞭挞了那些忘记了死难者的尸骨未寒,不顾人民的水深火热,苟安于半壁江山的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所以,就这点而言,在我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中,它是一篇很有独创性的、展开了一个新的生活领域和感情境界的作品。
由于小说讲的是一个鬼故事,在叙述中作者竭力地渲染着它的奇幻性,从而使故事的叙述与形象紧密协调起来,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气氛,鬼毕竟不同于人,它是来去踪迹飘忽不定的。作者在赋予郑义娘以人情的同时,也强调了她的鬼态。她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种独特的气氛。杨思温与郑义娘的见面是不同寻常的,往往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此外,作者所选定的夜色和空宅等特殊环境,也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阴森气氛。她身上的一种香风更给人以一种奇妙的印象,使人联想起她的人格。
这篇作品比王魁桂英故事的意境更宽阔深沉,它的怪诞性和寓义性的较完美的结合在小说美学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郑义娘的故事早在宋代的一些笔记中就有记载。这篇小说和洪迈夷坚丁志第九卷太原意娘的本事相近,太原意娘可能就是该篇的蓝本。一般认为这是南宋后期或元初的作品。在宝文堂书目中,小说另题作燕山逢故人郑意传,同书又著录有燕山逢故人一本,元代沈和作郑玉娥燕山逢故人杂剧,这些当为同一题材演衍出来的。
-
《栾城集》 别集。宋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进士。因反对新法而仕途坎坷。元丰三年受其兄苏轼“谤讪朝廷”的罪过的牵连而被贬,旧党当政之后,曾历任户部侍
-
14·1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 ① ,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 ② ,臣妾人之子女 ③ ,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 ④ ,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
-
征骖稍靡靡,去国方迟迟。路绕南登岸,情摇北上旗。故人怜别日,旅雁逐归时。岁晏无芳草,将何寄所思。
-
张爱玲《爱》原文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小说家,《爱》选自她的散文集《流言》(上海五洲书报社1944年初版),和她那些情节曲折、描写细腻的小说不同,这是一篇以少总多、余味无穷,因而也显得别具一格
-
【304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莎士比亚著,屠岸译,30 9万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46元)△全书共154首,约创作于1592—1
-
【4498】让大脑自由(经典版)(〔美〕梅迪纳著,杨光、冯立岩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1 1万字,2015年5月第1版,46 9元)12条定律:[1]越运
-
这是一首惜春之词,感叹春光逝去得太快,而且留它不住,故而怨它薄情。词中女子的心思很细腻,她的想法也很独特。春天过去,她就觉得“年光无味”了,如何破除怅惘之情?她想到,自己筝弦技艺还没有学成练就,一时还派不上用场;又想到,在如此百无聊赖的
-
古文·瘗旅文 王守仁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1),
-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缾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