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爱》赏析
张爱玲爱原文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小说家,爱选自她的散文集流言(上海五洲书报社1944年初版),和她那些情节曲折、描写细腻的小说不同,这是一篇以少总多、余味无穷,因而也显得别具一格的散文。
作品以“爱”为题,显得宽泛无边,出人意外,且看作者从何着手,又怎样一步步吸引读者。第一段仅一行四字,字数极少而分量极重,其作用是在叙述以前先下一番斩钉截铁的判断,不容你不相信。底下,主人公出场了,这是一个生长于某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谁都知道,普天下的女子均有美丑之分,雅俗之别,这里突出“村庄”,意在表明与大城市浓妆艳抹的女人无缘,拈出“小康之家”,显然又无贫乏褴褛之苦,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当能如“清水出芙蓉”一般,具有自然茁壮的美,于是紧接着“生得美”三个字就有了着落。
爱写到了这个女人接连被人拐卖的不幸命运,但究竟怎样被拐卖?那些“惊险的风波”的情节如何?作者一概语焉不详,独独在“风波”到来之前突出了一个简练而生动的画面:她穿了“一件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和对门的年青人相视而立,欲说还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桃树经常意味着青春与幸福,用在这里,既是实写,又是象征。“月白的衫子” 则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纯洁无瑕之感,更启人遐想的是年青人的问话中用了一个“也”字,这不就意味着“我”也在这里,大大缩短了“我”和“你”的空间以至于心理距离吗?遗憾的是对方只是“站了会”,女孩子也顾不上多想,也许以为来日方长,往后何愁没有感情积聚、喷薄的时间?谁知接下来便是无情的现实,作者特地另起一段,单独标出:“就这样就完了。”
作者将女人的悲惨一生一笔带过以后,重现了上述那个动人的画面,但也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特地用了不同寻常的句式——连用三个逗号把画面加以切割和强调,而把“年青人”重重地置于段末。
作者最后以富于哲理性的感叹收束全文,它既表达了对弱女子的同情心:这个弱女子尽管几次三番地嫁人,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纯真的爱情与友好的款待,老了只得反复咀嚼许多年前那个年青人说过的一句话,从中获得一丝温馨,同时这番话也抒发了作者自己那种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观念和感情,有助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
古文观止·王守仁·尊经阁记 经,常道也①。其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
-
“你没有写过以恋爱为主题的戏。”朋友们这样对我提议,我承认这个事实, 但我不承认这事实出于故意。 现在我打算写了,但我写的恐怕不是甜蜜而是辛酸。 正常的人没有一个能够逃得过恋爱的摆布,但在现时,我们得
-
子夏 ① 曰:“日知其所亡 ② ,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者也。”(《论语·子张》五) 注释 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亡:无。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每天都知道(意识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每月都能
-
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名言: 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注释: 疑: 使……疑惑。锱铢(zi zhu): 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喻使用的兵力少。 句意: 分散敌军的兵力, 使敌人
-
《梅花·渔舍观梅》咏梅花诗鉴赏 林景熙冷云漠
-
夜空中的一轮圆月,惯会助人哀伤快乐。人们高兴时,那明月便洒下皎洁的柔辉,为人助兴、凑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人们忧伤时,那月色也顿时变得冷幽幽的,照得人倍感凄凉,令人难耐,——“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
【题解】 此诗约是玄宗天宝五载(746)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诗中所写的八个人都在长安住过,但时间上有先后,也有互相见不到面的。他们的身分也相差甚远,从王侯宰相,到布衣平民。杜甫是从嗜酒这一点上把他们联
-
《羽林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① ,长裾连理带 ② ,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 ③ ,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
-
吕、郤畏偪,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① 。寺人披请见 ② 。公使让之,且辞焉,曰: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 ③ ,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 ④ ,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