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①,有怀子由弟二首》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附书。
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余。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注〕 ①疲苶(狀犻é聂阳):疲倦,劳累。
【鉴赏】
此二诗是熙宁七年(1074)八、九月间东坡将离杭州通判任时所作。是年,东坡三十九岁。子由时任齐州掌书记,在济南。咸淳临安志:“浮云岭,在於潜县南二十五里。”(於潜,浙江县,在临安西,位于分水港支流上。)东坡任杭州通判的三年中,年年都有水旱灾害,所谓“止水之祷未能踰月, 又以旱告矣”(祈雨吴山)。熙宁七年,京东旱蝗,“余波及于淮浙”(上韩丞相论灾伤书)。东坡因捕蝗至於潜,作此二诗寄子由,以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
第一首写捕蝗所感。首二句写蝗灾严重情况。飞蝗成阵,像弥天塞地的烟雾自西方蜂拥而来,虽秋田急雨,也比不上它那样迅猛、密集。东坡本年十一月到密州任上韩丞相论灾伤书追叙这段情况说:“轼近在钱塘,见飞蝗自西北来,声乱浙江之涛,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弥望萧然。”其至於潜,又有戏於潜令毛国华长官诗云:“宦游逢此岁年恶,飞蝗来时半天黑。”此诗用一“塞”字、“遍”字,极写蝗势之烈。
三四两句痛斥当时官吏蓄意隐瞒灾情,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行为。当时京东一带的某些地方官为了献媚执政,美化新法,竟公然隐瞒灾情,虚报“蝗不为灾”,甚至还宣称蝗虫能“为民除草”。诗人对这种鬼蜮行径,义愤填膺,他在上韩丞相论灾伤书中用自己亲身见闻,大声疾呼地加以驳斥说:(轼)“自入境,见民以蒿蔓裹蝗而瘗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捕杀之数,闻于官者凡三万斛。然吏言蝗不为灾,甚者或言为民除草。使蝗虫为民除草,民将祝而来之,岂忍杀乎?”诗中“新法清平那有此”二句正是针对这一事实,为民请命,发出的愤怒呼声。诗人用揶揄的口吻说:既然你们矢口否认事实,说什么新法清平,一切都好,蝗虫不但不能为灾,反而会帮助农民除草;但蝗灾却是铁的事实,否认不了;那么,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也许只能说是我这个倒楣鬼给带来的了!这是何等荒谬的逻辑!三四句喷薄而出,如闻其声。
五六句言为吏辛苦,欲诉无门,因而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乌衔肉”用黄霸事。汉书·黄霸传说,黄霸为颍川太守,派了一个长年廉吏出外察访,嘱咐他要保密。这个廉吏不敢住宿邮亭,只好在路边弄饭吃,却碰上“乌攫其肉”。这事被人看见,告诉了黄霸。那廉吏察 访回来,黄霸一见面就向他慰劳说:“你真辛苦了,在路边弄饭吃,老鸦衔走了你吃的肉!”东坡用此事,言自己此次因捕蝗入山,风餐露宿,深感为吏之苦,欲诉无人,因而很想和子由谈谈;而山川阻隔,寄书无由,这就倍增痛苦了。“犬附书”用陆机事。晋书·陆机传记陆机在洛阳,常靠一条骏犬和家里人往来传达书信。二句用事精切,对仗工整,增加了语言表现力量。
七八句又回到捕蝗事上来,说自己虽然满腔义愤,欲诉无人,但仍然想要“理蝗余”,努力做好蝗灾的善后工作,这股傻劲,连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了。东坡的可贵处,正是这种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为人民做好事的积极精神。他晚年在写给老朋友李公择的一封信上说:自己“虽怀坎于时,遇时有可尊主泽民者则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一个伟大诗人,是需要这种献身精神的。
第二首着重写山行疲苦之感。一二句点明时令、景物。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三四句纪行。自己久不登山,今天为了捕蝗来到这山石荦确的浮云岭,深感疲苦不堪;然而自己正处在壮年,豪情未减,偶逢一杯村酒,犹能醉舞淋浪,觉得精力有余。此二句从生理方面的感受作一抑扬。五六句是夜宿山村的感受。夜晚,独自一人在林木荫翳的山村野店住宿下来,一天的疲劳,暂时忘却,顿觉宠辱不惊,梦魂安稳;然而,这片时的安闲却唤起数年来世路奔波的许多回忆:那时局的动荡,党派的倾轧,仕途的巇崄,以及眼前这场特大蝗灾给人民带来的困苦,自己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忿懑……这一切,不觉涌上心来。诗人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真是感慨系之矣。此二句再从心理上的感受作此一段抑扬。全诗经此两度抑扬,声情跌宕,有力地表露了抑郁不堪之情,并很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二句。
结尾紧承“人间忧患长”意,想到今天这种疲于奔走、形同厮役的处境,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02不禁忿忿然说:我真想像冯良似的杀马毁车,从此遁去,至于所谓用行舍藏那一套,不必再去管它,你也用不着再来和我讨论了!后汉书·周燮传载:一个叫冯良的人,三十岁,为县尉,奉命去迎接上官,他“耻在厮役,因毁车马、裂衣冠”遁去,跑到犍为跟一个叫杜抚的学者学习去了。家里人满以为他死了,过了十多年他才回到家乡。东坡用此事,也和当天山行疲苦、情绪不好有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的教训。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持身谨严的士大夫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总是比较认真的。东坡弟兄也经常谈到这一问题。两年多以前,东坡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诗中就说:“眼前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去未能。”说自己不愿奉行新法,只是由于贪恋君恩,未能决然引去。在捕蝗事后不久,东坡在去杭赴密道中寄给子由一首沁园春词又说:“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认为出仕或归隐的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今天因捕蝗疲苦这个具体事件的触发,天秤不觉偏到那一端了。这和第一首结尾“理蝗余”的积极态度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应该看到,在东坡思想上,为人民利益而奔走和为了奉行新法而被人驱使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两首诗的结尾不过各有侧重耳。乌台诗案提到“独眠林下”这四句诗时,东坡自己解释说:“意谓新法青苗、助役等事,烦杂不可办,亦言己才力不能胜任也。”这正是东坡的痛苦所在。当然,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是一种进步。但是也要看到新法本身并没有解决农民问题;加上新法执行中的某些偏差,给农民带来的不利。因此,不能因为不满新法就一概加以否定。读东坡这两首诗,应更多地着眼于他对人民的同情。
这两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给诗人思想感情上的一次巨大冲激,抑扬顿挫,感慨遥深,用事精切,写出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情,也是亲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所以特别真切动人。
-
【原题】:王正卿何道夫和嘉字韵诗至数十道夫赠予数篇晋卿亦赠一篇因次其韵凡六首
-
我们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当兵一般要让兄弟多的男孩子去,兄弟一人的大多不予考虑。我想,这一定是从战争年代延续过来的规矩。因为,当
-
《安节,亨。》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鹦鹉曲·山亭逸兴 冯子振 嵯峨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馏渔父。 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 【幺】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 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
-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永怀芸阁友,寂寞滞扬云。
-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
-
春 子规啼②,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③,则见双燕斗衔泥④。 夏 俏冤家,在天涯⑤。偏那里绿杨堪系马⑥。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⑦。蛾眉
-
挂帆早发刘郎浦,疾风飒飒昏亭午。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十日北风风未回,客行岁晚晚相催。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刘禹锡《阿娇怨》全诗翻译赏析
阿娇怨 刘禹锡 望见葳蕤举翠华, 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臾宫女传来信, 言幸平阳公主家。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的诗歌向以精炼含蓄著称。《阿娇怨》比较典型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