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云卿淮上别业》鉴赏和赏析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馀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这是一首记僧俗交谊的诗。
杨云卿,身世无考。他淮上的别墅与惠崇的住地很近,惠崇常来别墅叙谈。这首诗叙述了他们某个春天相邀出游的情形。第一句写他们平日的交往,第二句写他们同游到达了目的地——野外依山伴水的一个亭子。三、四句写他们在亭上所见。河,当指淮河; 烧痕,冬天烧山林野草时留下的痕迹。站在亭上瞭望,只见河水从两山间流过,好像把两山连绵之势切断了; 而春天的步履已来到山林,一片片烧痕地里正长出青青新草。这一联对仗工整,笔力不凡。前一句写 “山” “河”相克,各逞其 “势”: 水“分”山奔流汹涌而出,山虽“断”而相连之“势”仍在,都有一种阳刚之气; 后一句写: “春” “痕”相生,相依相得: “春”方“入”而 “痕” 已 “青”,又显示了一种阴柔之美。尽管前人早已指出惠崇这两句是从唐代诗人司空曙、刘长卿诗中 “偷”来的(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刘攽中山诗话等书),但将这一刚一柔的两句联在一起描写眼前之景,并从整体上给读者以刚柔相济的美的享受,却是惠崇的功劳。他以此联“自负”,并非没有自知之明。在这美的环境中,同游二人留连忘返也就是很自然的了。五、六句描写了他们在水边留连一直到暮色四起之时的情景: 饶有兴味地看人钓鱼,一直看到渔人收钓而去; 兴趣盎然地相对吟诗,惊飞了早已归宿岸畔的白鹤。但是,二人游兴似乎依然未尽,七、八句就写出了他们此刻的心情: 不要为回去太晚难辨路径发愁吧,那刚刚升起的月亮不是已给前面的水边平地带来一片光明吗? 诗虽然到这里结束了,但二人何时才尽兴归去,归途上又有何种佳趣,依然在牵动着读者的想象……
自禅宗在中华大地传播以来,不少知识分子或入了禅门,或与禅师有密切的交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禅人的文化修养,也记载了世俗知识分子与禅人亲密无间的友情。诗中描写的那种高雅优游的心态,正是僧俗之士在情感上息息相通的证明。
-
鼐:游灵岩记姚 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
-
兔儿爷我好静,故怕旅行。自然,到过的地方就不多了。到的地方少,看的东西自然也就少。就是对于兔儿爷这玩艺也没有看过多少种。稍为熟习的
-
原文 往岁 1 士人 2 ,多尚 3 对偶为文 4 。穆修、张景 5 辈始为平文 6 ,当时谓之“古文” 7 。穆、张尝 8 同造朝 9 ,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 10 ,适见 11 有奔马践 12
-
白先勇有一篇散文《小黄儿》,写他年轻时在台南上学时,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房东是个赌徒,从邻居家领养了一只小狗。先勇看到小狗经常受到
-
乡关交复亲,把酒且逡巡。共上青云路,相看白发人。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故素几云在,风音莫厌频。
-
【名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语出宋代辛弃疾《太常引》词。听人讲,要是砍去了摇曳起舞的桂树,那月亮的光辉就会更加多起来。比喻只有除去那些祸国殃民的好人,国家才会重现光明。斫:砍。桂:传说月亮上
-
(节自 《张仪列传》) 张仪者 ① ,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② ,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 “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
-
杨志下岗之后的困惑杨志的绰号很响亮:青面兽。这个绰号指的是他脸上的胎记(注意,这胎记是天生带来的,不是后天整容)。如此说,杨志应该
-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作品赏析【注释】: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 【译注】乘着长风破浪前进的一天 总会有的,到那时我将径直挂上高大的 风帆,横渡沧海。会:应当。直:径直。 云帆:高大的船帆。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