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全文、注释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全文、注释和赏析

“旧形式的采用”的问题,如果平心静气的讨论起来,在现在,我想是很有意义的,但开首便遭到了耳耶先生的笔伐。“类乎投降”,“机会主义”,这是近十年来“新形式的探求”的结果,是克敌的咒文,至少先使你惹一身不干不净。但耳耶先生是正直的,因为他同时也在译艺术底内容和形式,一经登完,便会洗净他激烈的责罚;而且有几句话也正确的,是他说新形式的探求不能和旧形式的采用机械的地分开。

不过这几句话已经可以说是常识; 就是说内容和形式不能机械的地分开,也已经是常识;还有,知道作品和大众不能机械的地分开,也当然是常识。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用”——但耳耶先生却指为“为整个(!)旧艺术捧场”——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采取若干,和“整个”捧来是不同的,前进的艺术家不能有这思想(内容)。然而他会想到采取旧艺术,因为他明白了作品和大众不能机械的地分开。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的 “灵感”的爆发,象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想到,而且关心了大众。这是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在我看来,是既没有将内容和形式机械的地分开,更没有看得姊妹花 叫座,于是也来学一套的投机主义的罪案的。

自然,旧形式的采取,或者必须说新形式的探求都必须艺术学徒的努力的实践,但理论家或批评家是同有指导,评论,商量的责任的,不能只斥他交代未清之后,便可逍遥事外。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采取什么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无从目睹了,但还能知道大抵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的;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米点山水,则毫无用处。后来的写意画(文人画)有无用处,我此刻不敢确说,恐怕也许还有可用之点的罢。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 “类乎” 牛羊的。

只是上文所举的,亦即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都是消费的艺术。它一向独得有力者的宠爱,所以还有许多存留。但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古代的东西,因为无人保护,除小说的插画以外,我们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至于现在,却还有市上新年的花纸,和猛克先生所指出的连环图画。这些虽未必是真正的生产者的艺术,但和高等有闲者的艺术对立,是无疑的。但虽然如此,它还是大受着消费者艺术的影响,例如在文学上,则民歌大抵脱不开七言的范围,在图画上,则题材多是士大夫的部事,然而已经加以提炼,成为明快,简捷的东西了。这也就是蜕变,一向则谓之“俗”。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家,来注意于这些东西,大约也未必错,至于仍要加以提炼,那也是无须赘说的。

但中国的两者的艺术,也有形似而实不同的地方,例如佛画的满幅云烟,是豪华的装璜,花纸也有一种硬填到几乎不见白纸的,却是惜纸的节俭;唐伯虎画的细腰纤手的美人,是他一类人们的欲得之物,花纸上也有这一种,在赏玩者却只以为世间有这一类人物,聊资博识,或满足好奇心而已。为大众的画家,都无须避忌。

至于谓连环图画不过图画的种类之一,与文学中之有诗歌,戏曲,小说相同,那自然是不错的。但这种类之别,也仍然与社会条件相关联,则我们只要看有时盛行诗歌,有时大出小说,有时独多短篇的史实便可以知道。因此.也可以知道即与内容相关联。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连环图画,即因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着眼于此,因而加以导引,正是前进的艺术家的正确的任务;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但就是立有了新形式罢,当然不会就是很高的艺术。艺术的前进,还要别的文化工作的协助,某一文化部门,要某一专家唱独脚戏来提得特别高,是不妨空谈,却难做到的事,所以专责个人,那立论的偏颇和偏重环境的是一样的。

五月二日。

【析】 这是一篇文艺短论。作者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内容决定形式;旧形式的采用,就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并指出具体的途径: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文章从 “新形式的探求不能和旧形式的采用机械的地分开”发端,提出旧形式的采用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因为形式与内容,作品与大众不能分开,所以新形式的探求必须适应大众化的需要,就须向旧艺术采取。然后说明怎样采取,一是向艺术史中消费者的艺术采取,一是向生产者的艺术采取,最后阐明前进艺术家的任务和方向,并指明具体的采取方法。其间并阐明了新旧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种艺术的对立,交融与区别,在短短的篇幅中寓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内容。

作者的观点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强调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精辟地阐明了采用旧形式与创造新形式的辩证关系。旧形式的采取,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这是推陈出新。论述是严密的,新形式必须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但不是迁就,而应加以引导,既要注意于大众的艺术,又要加以提炼,新形式出现时不会就是很高的艺术,还需前进,不断完善。

作者论辩的艺术是高超的。他并不对耳耶的笔伐进行全面的批驳,而是抓住了他的逻辑上的失误,抽出他文中正确的话,肯定了他说的“新形式的探求不能和旧形式的采用机械的分开”是正确的,那么他的“类乎投降”、“机会主义”的指责就落空了。同时又指出他的矛盾:“因为他同时也在译艺术底内容和形式”,更揭发他的偷换: 将旧形式的采用指为 “为整个(!)旧艺术捧场”。然后便撇开不提,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耳耶的笔伐便不攻自破,显示了作者思想的敏捷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文章仍显示了作者的一贯特色,形象地说理。如用“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 ‘类乎’ 牛羊”来说明“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 的采取方法,寓抽象的说理于精当的比喻,极有说服力。讽刺与反语:用打喷嚏来比喻艺术是灵感的爆发;说耳耶的笔伐是“新形式的探求”的结果,批评了讨论中不正常的倾向。肯定耳耶是“正直”的,却就揭出了矛盾。总之,这一篇短论体现了作者丰富严密,简约明快,富于论辩色彩的特点。

字数:2684 胡锦屏
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710-711页.
猜你喜欢
  • 苏轼《和陶赴假江陵夜行郊行步月作》全诗鉴赏

    缺月不早出,长林踏青冥。犬吠主人怒,愧此闾里情。怪我夜不归,茜袂窥柴荆。云间与地上,待我两友生。惊鹊再三起,树端已微明。白露净原野,始觉丘陵平。暗蛩方夜绩,孤萤亦宵征。归来闭户坐,寸田且默耕。莫赴花月

  •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品赏析【注释】:“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 国学名句“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出处和解释

    【名句】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语出《孟子·尽心下》。贤人总是把问题弄明白了再去教别人,使其明白;现在的人自己对问题还糊糊涂涂,却去教训别人,使别人明白。今用此句说明领导者应首先学习

  • 苏轼《送襄阳従事李友谅归钱塘》全诗鉴赏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良田不难买,静士谁当亲。髯张既超然,老潜亦绝伦。李子冰玉姿,文行两清淳。归従三人游,便足了此身。公堤不改作,姥岭行开新。幽梦随子去,松花落衣巾。

  •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表(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表,内容包括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及含义,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 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

  • 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原文|翻译|赏析赏析

    吾自发寒雨〔2〕,全行日少,加秋潦浩汗〔3〕,山溪猥至〔4〕,渡溯无边〔5〕,险径游历

  • 《千年之玉》周若菲散文赏析

    当你要赞美一个人的时候,怎样是最好的方法呢? 很简单,让他踩着一个和他一样好的人,你就把他捧得很高很高了。 罗贯中做得比较

  • 奋进的古诗词有(激励人奋进的古诗词有哪些)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奋进的古诗词有,内容包括激励人奋进的古诗词,激励人奋进的古诗词,有关奋进的古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

  • 《金山夜戏》原文|翻译|赏析

    明·张岱2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2,余道镇江往兖3。日晡4,至北固5,舣舟江口6。月光倒囊入

  •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送别诗。全诗通过卜算预测别离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好友鲍浩然远行的祝福之情。诗人以优美的辞章描绘了浙东的瑰丽景色,以及诗人自身的思乡之痛。同时,诗中对卜算的描绘也展示了杜牧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充满了离别的忧伤和思乡的思念。通过细腻描绘浙东景色,以及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总之,《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的送别之作。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