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寄老庵怀僧芝》鉴赏和赏析
浪游已恨失芝公,陈躅空留梦境中。
欲问孤云何处去,庭前双树自西风。
寄老庵何在?不得而知,但僧芝原是庵中的僧人是可以从诗题中得知的。看来僧芝原与诗人颇有往还,而当贺铸离开数年之后重游此地,僧芝已经“圆寂”,诗人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诗。
“浪游已恨失芝公,陈躅空留梦境中。”诗人经过数年浪游,又到寄老庵,却再也见不到僧芝了,这给诗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怆情! 人世沧桑,变幻莫测,原来抵掌谈禅的方外友人,现在却不见了踪迹,这引起了诗人的伤感。“陈躅”,过去的行迹。芝公已经不在了,只有以前的行迹还留在梦境之中,这就更增添了人生的虚幻感。佛家视人生如梦如幻,以此作为消弭精神磨难的一种思想方法。“梦境”虽然可能是诗人的心灵写实,但却带着浓重的禅学意味。
“欲问孤云何处去?庭前双树自西风。”这两句也充满着禅机。“孤云”,比喻僧芝的魂灵。诗人目睹庵中陈迹,怀念芝公,思绪悠然,暗问芝公魂灵飘到哪里去了。“孤云”飘浮,没有依止,禅家公案也常用此类喻象。如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 师曰: 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景德传灯录)。“庭前双树自西风”是对上句的回答。“双树”,用释迦牟尼涅槃典。据说释迦牟尼80岁那年,在从王舍城前往舍卫城的路上,涅槃于拘尸那迦的两棵娑罗树之下。故“双树”指代释迦牟尼涅槃,在此则喻僧芝之逝世。“庭前双树”这一提法,可知僧芝即逝世于这个寄老庵中。“自西风”者,西风缭绕于双树枝头,哀号着,表示对僧芝的依恋,哀悼。这是诗人感情的外化,表达了诗人对僧芝的深厚情谊。
-
查慎行的诗集中同情民间疾苦、表现农民生活艰辛的作品不少,而且写得十分真挚、动人。被人盛传的《麻阳运船行》仅仅是其中一个代表。
-
美乔妈妈蓝天里有一辆大风车,上面开满了鲜花。那么多的花,多得数不过来;那么艳的花,仿佛闻到所有春天里的香;那么大的大风车,是我从没
-
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
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云盖青山龙卧处,日临丹洞鹤归时。霜凝上界花开晚,月冷中天果熟迟。人到便须抛世事,稻田还拟种灵芝。
-
昨日南邻哭,哭声一何苦。云是妻哭夫,夫年二十五。今朝北里哭,哭声又何切。云是母哭儿,儿年十七八。四邻尚如此,天下多夭折。乃知浮世人,少得垂白发。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
-
三提相印代天工,邓国归来耀本封。此日神仙丁令鹤,几年霖雨武侯龙。酬恩定得祠黄石,谈道须期会赤松。莫虑故乡陵谷变,武当依旧碧重重。
-
悼亡妻妻亡于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一日,当天发出的哀启,是匆匆写成,由周实和王平两位朋友帮忙快印发出的,全文如下:我妻朱纯已于本日凌晨
-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作品赏析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得
-
《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 ①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②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③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④ 衣带渐宽终不悔。 ⑤ 为伊消得人憔悴。 ⑥ 【注释】 ①伫倚
-
词的抒情主人公正是由月而起怀人之思,月照在“人”曾立之处,不见“人”,便起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