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游溪》
韦应物游溪唐山水诗鉴赏
韦应物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
绿源不可及,远树但青葱。
这首诗写泛舟游溪所见景色。诗人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溪野风光,表达了恬淡的心境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意趣。
首句点明溪之所在,是远离尘嚣的大自然。绿野之上一湾清流,水上浮着淡淡的烟雾,时而传来鹤唳之声,打破了似乎是永恒的寂静。“野水烟鹤” 构成悠远、幽寂的境界,“唳”字表明野鹤并不可见,只是从悠悠野水、淡淡轻烟的深处传来她的叫声,这给诗中的环境氛围增添了些许神秘的意味。“楚天云雨空”,表明诗人游溪是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时刻。云收雨霁,晴空无垠,使诗中境界愈显其悠远。选择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美好的时刻泛舟游憩,诗人心境的闲适、愉悦不言而喻。
第三句起便写游溪的情景。“玩舟” 即荡舟游玩,“清景”是诗人对溪野风光的赏评。“清”字用得传神,准确地概括了雨后景色的特征。你看,溪水清澈,草树清明,空气清新,正是一派清景。诗人尽兴游玩,心清神爽,不觉已过了许多时辰。“晚”字表明游憩时间之长,更道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迷恋。当诗人停舟于水深波平之处,垂钓于绿蒲围绕之中,尘世的混浊、俗务的纷扰,此刻一起化为乌有,那是何等的令人陶醉。说起垂钓,我们自然会想起东汉严子陵,他隐居山林,垂钓富春江,长留清名于后世。可以想象,诗人举竿于深溪绿蒲之上,难免产生隐逸山水的情怀吧?
诗的后半篇境界更美。“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二句,以细腻的笔触,将溪上清俊、秀丽的风光写得栩栩如生,含有一种飘逸潇洒的情致。当小船穿过花树浓密之处,触动了低垂的花枝,霎时花朵纷落,飘洒在游人的衣衫上。“飘”字形容落花在风中飞飏之状,轻盈活泼,散发着清香之气。小船驶向归途,微风漾起轻轻水波,挟带着溪水的润湿拂向游人的面庞。“澹”字描写风动涟漪之形,准确形象,透露出清凉之意。诗人游溪的惬意、畅快之情,尽在这两句描写之中。
末二句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诗人游兴未尽,欲去不舍,他回望渐渐离去的溪景,发觉竟是一个绿色的世界——绿水,绿草,绿树。仿佛这水上、岸上、空中的绿色,都是随着溪水流淌出来的。诗人不禁想道: 这绿色之源在何处?他思索,他赞叹,他神往,但他却不能回答。举目遥望,目光所及之处,依然是远树青葱,绿意无尽。这两句描写,不仅深化了诗中的空间境界,而且含有丰富的意蕴。从描写对象看,诗人已舍弃了众多自然景物的实体,突出了绿色——大自然的生命之色,既是对大自然生机的深情赞美,又是对大自然永恒之美的留恋与渴求。
这首诗虽然通篇写景,却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机械摹写。诗人既以直觉感受,又用理性的思索对客观对象进行了艺术加工,创造出清幽、秀美的意境,寄托了皈依自然的理想。全诗风格清雅,韵味隽永。
-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俗话说“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家里有一人出家,冥冥中上下几代,周围几族都要沾光,当然是“吾家宝”了。作为怀素大师而言,从小就是“神清慧有余”的。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怀素也可能懂印度梵文。中国的草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轼·上梅直讲书 某官执
-
诗歌:诗刊,2006 5上,花间泥土(组诗) ;2006 7下,生活的厚度(组诗);2006 11上,根一样恋着土地(组诗);2007 8上,站在他们的梦
-
[清]高珩天风争顺逆,人事有参差。昨我停舟处,知君得意时。高珩(1612—1697),字葱佩,
-
王粲·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2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3 。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4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5 。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6 。
-
辞和气平【原典】凡人语及①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唯韩魏公②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③处,辞和气平,如道④寻常
-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
-
御水初销冻,宫花尚怯寒。千峰横紫翠,双阙凭阑干。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王乔在何处,清汉正骖鸾。
-
江北万人看玉节,江南千骑引金铙。凤从池上游沧海,鹤到辽东识旧巢。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茅。碧鸡白马回翔久,却忆朱方是乐郊。
-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间。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秋郊细柳道,走马一夕还。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