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晚年》鉴赏
墙壁就如同一面镜子
一位老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老人
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钟
听不到嘀嗒声。屋子里
静悄悄的。但是那位老人
他却似乎一直在倾听着什么
也许,人活到了这般年岁
就能够听到——时间
——它就像是个屠夫
在暗地里不停地磨刀子的声音
他似乎一直在倾听着什么
他在听着什么
他到底听到了什么
晚年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种不动声色、高度宁静的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但又不仅仅是这些。诗人将真实写照同超验的幻象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不动声色和高度宁静中充满了内在的不安感和紧张感。以静写动,以安详写悲凉,这是深得艺术的辩证法的。
“墙壁已爬满了皱纹/墙壁就如同一面镜子/一位老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老人”。诗的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疲惫的人物特写镜头。“墙壁”具有两重意义,它可以指老人居住的老屋,同时又指老人的面部,那上面已经是古斑苍然了。我们要注意,“一位老人从中看到了一位老人”,这里不是说有两位老人,老人原来是面壁而坐,静静地感受着自己。“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钟/听不到嘀嗒声。屋子里/静悄悄的。”这三行我们对每个字和每个标点都要注意。“屋子里静悄悄的”这句诗的两次出现,绝不是重复,而是为了造成万般寂寞的氛围。就像鲁迅先生的“在我的后院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还是枣树”一样。另外,我们还看到,这三个短句后面用的都是句号,给人以一切都结束了的感觉。在折行上,这三句诗也颇为特殊,如果改成每句单独一行,那效果就相差很远了。所以,现代诗从各个方面都比传统诗扩大了审美的范畴。以上是晚年这首诗第一层意思。
接下来看,“(屋子里)静悄悄的。但是那位老人/他却似乎一直在倾听着什么/也许,人活到了这般年岁/就能够听到——时间/——它就像是个屠夫/在暗地里不停地磨刀子的声音”。屋子里连象征时间的钟都没有了,那么,那位老人在倾听什么呢?诗人没有从正面说明,他只说“时间/——它就像是个屠夫/在暗地里不停地磨刀子的声音”。哦,原来老人听到了自己生命内部销铄的声音。本来,诗歌单从意义上说至此已经很完整了,但如果到此为止,就难以深刻揭示生命的有限性这一残酷事实并造成回味无穷的效果。诗人是智慧的,他又用了三个设问句,就使诗歌在余音袅袅中结束了。这里没有价值定向的语言,只是体验。这首诗写得纯净而超诣,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经验。这种境界正是兰色姆所说的“诗靠自身的具体性把血肉还给世界”。它是知性的,它使我们得到了一种知识——质的知识。
另一位朦胧诗人顾城也写过一首老人,这里不妨照抄一下,使我们领略两种风光——
老人/坐在大壁炉前/他的额在燃烧/他看着/那些颜色杂乱的烟/被风抽成细丝/轻轻一搓/然后拉断/迅速明亮的炭火/再不需要语言/就这样坐着/不动/也不回想/让时间在身后飘动/那洁净的灰尘/几乎触摸不到/就这样/不去哭/不去打开那扇墨绿的窗子/外边没有男孩/站在健康的黑柏油路上/把脚趾张得开开的/等待奇迹。
-
沈周 沙水萦萦浪拍堤,芦花枫叶路都迷。 卖鱼打鼓晚风急,晒网系船西日低。 蓑草雨衣眠醉叟,竹枝江调和炊妻 ① 。 人间此乐渔家得,我困租佣悔把犁。 【注释】 ①竹枝:即《竹枝词》。江调:江上渔父所唱之
-
原文 太宗阅医方,见“明堂图”,人五藏之系 1 咸 2 附于背,乃怆然 3 曰:“今律杖笞 4 ,奈何令髀背分受?”乃诏不得笞背。 选自《隋唐嘉话》 注释 1.五藏之系:即五脏之系,即人的内脏系统。
-
[近代]王国维莫斗婵娟弓样月。只坐娥眉,消得千谣诼。臂上宫砂那不灭?古来积毁能销骨。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处】唐李商隐《 锦瑟 》。 【译文】象青苍的大海之中,明月映照着寂寞流泪的遗珠,象蓝田玉山之上,升起丝丝缕缕可望不可即的轻
-
昔年留此苦思归,为忆啼门玉雪儿。鸾鹄飞残梧竹冷,只今归兴却迟迟。
-
文人临水文 雪雁鸣(一)水哟,纯洁的水……大到江河湖海,小到溪涧涓泉,文人以各自的复杂心情在水边徘徊。孔子临水,逝者如斯光阴促;孟子
-
【释义】 民间谚语。该句反映在旧时代社会的不公,衙门是为富有阶层服务的。即人们常说的,有钱可以使鬼推磨,钱是万能的! 【评析】 旧时代,穷人不仅在经济社会里处于最底层,而且在政治上也是没有任何权利和地
-
汉文帝十四年增祀无祈诏 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十四年于今。历日弥长,以不
-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折芳愧遥忆,永路当日勖。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铭鼎倘云
-
(宋)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小令是作者在镇江登京口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