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一》咏梅花诗赏析
梅花·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一咏梅花诗鉴赏
梅梢春色弄微和,作意南枝剪刻多。
月黑林间逢缟袂,霸陵醉尉误谁何。
苏轼读了杨蟠(字公济)梅花诗,遂生感慨,依杨诗原韵,和咏梅花十首。此后又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这首和诗约作于元祐六年正月上旬左右。
梅花一向为苏轼所钟爱,一生写了多首梅花诗。它不仅表现苏轼爱梅之情,更寄托着苏轼的理想志向。诗人对梅有特殊的爱好,爱梅之韵胜、格高,贵重其斜横疏瘦,老枝怪奇。十首诗的写法与刻画重点又各异,各臻美境,连章叠进,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
其一,写梅花迎春破蕊绽开,观梅而生幻境,藉以状梅花之美,抒爱梅之情,寄托对美的追求。
“梅梢春色弄微和”,开篇第一句写出宇宙间的大变化,冬尽春来,天气微见温暖之气,因而梅树枝梢呈现出新生的绿色。一个动词“弄”字,把梅树写活了,仿佛它在冬将尽春将来之际,百花犹在寂寞沉睡之时,满腹欢情在显弄自己的枝梢,卖弄知春的风清。这样就把梅梢的具象与微和天象两者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一幅动态优美,春意盎然,梅花万点的报春画卷。
“作意南枝剪刻多”,朝阳的南面枝条,花苞杂然丛生,初绽吐蕊,仿佛是艺人的剪刻。“作意”一词拟人化,仿佛梅枝是有意地作了这样剪刻和陈布。展示自己冰清玉洁之英姿。使上句的“春色”具象化了。
“月黑林间逢缟袂”,这句诗转写美感,借用典故生成美的幻境,陶冶性灵。据柳子厚尤城录记载:“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于松林间酒肆傍舍,见美人淡妆素服出迎。时已昏黑,残雪未消,月色微明。师雄与语,言极清丽,芳香袭人。因与扣酒家门共饮,少顷一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起视大梅花树上,有翠羽剌嘈,相顾月落参横,惆怅而已。”苏轼在观梅之时,久久伫立,自然联想赵师雄的仙遇之事。在有同感与共呜之中于是铸成了此句诗。
“霸陵醉尉误谁何”,又是用典作结。象霸陵县尉酒醉巡夜,还能误斥谁呢!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隐居田野,在南山打猎,曾夜间出游,与随从饮酒。回到霸陵亭,遇到县尉醉酒,喝叱李广违犯宵禁,扣留在霸陵亭上。苏轼运用这一典故,是说自己已眠宿在梅花树下,再有酒醉巡夜的县尉,也无人可喝叱了。吐露出苏轼赏美的自豪感,从而深化了赞梅的中心主题。同时也是十首和诗的总纲,总的基调。
这首咏梅诗,写梅拟人,用典抒情,以虚写实,诗味醇美,空灵蕴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春天暖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春天暖和的诗句,关于春天来了,让人感到暖的诗句,春天温暖诗句。《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中的山水,内容包括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关于山水的古诗词大全,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及点评。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太阳照在山上,烟雾缭绕,一条银练般的瀑布在山前悬
-
在乡村里,有些看似平常不过的物件,往往会被随手丢在一边,可在它们身上,总有一段美好的记忆,或者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回忆起来,让人倍
-
江出西陵 ② ,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③ ,北合汉沔 ④ ,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 ⑤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 ⑥ ,谪居齐安 ⑦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
-
故乡的年,夹杂着丰富的迷人味道。才刚刚入冬,年的气息就在村落里渐渐弥漫。有些人家因为没有充足的粮食,早早地就杀了年猪,半大的孩子们
-
杜甫的《绝句二首》是一组四行诗,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社会动荡的深思。第一首诗描述了战火纷飞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战乱的忧心忡忡;第二首诗则揭示了宦海沉浮的残酷现实。翻译这两首诗时,我们需要保持诗原有的意境和韵味。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两首诗,我们能深入感受诗人的忧思和社会的动荡,更能理解随历史长流而变幻的人生境遇。
-
春老师,春天好!新的春天来到了,春老师,您好吗?春老师,一别校园十六载,去年的春天,我重回了一趟母校,想念你,却不见你的身影。最愧
-
【原题】:梅花自秦汉而下无一语焉至宋鲍参军照始赏其韵而寓之诗然则梅之见于赋咏者实自明远始也用韵二首·蜡梅
-
此为闺怨词。起首一句,写闺妇登高远望。楼高百尺,临江而立,故用一个“倚”字,指示位置。这位思妇正凭栏眺望,尽管她思念心切,但江上还不见丈夫乘船而归。“烟中还未见归桡”之“烟”,指江上的水气。桡即划船的桨,古诗词中常代指船。江上水气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