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虚空 [希伯来]《圣经》
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
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
日光之下的劳碌,
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太阳出来,太阳落下,
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
又向北转,
不住地旋转,
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
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
仍归还何处。
万事令人厌烦,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
“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
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
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
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孙小平译)
【赏析】
这首诗选自旧约·传道书的第一章,它是这一卷书的序言。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一般认为,传道书为所罗门所作,因为其开卷有“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的字句。但从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乱世景象似乎又与所罗门统治时期的全盛以色列不符,因此亦有人怀疑其为伪托。不过从书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历尽沧桑、看透世事和大智大慧来说,又非所罗门莫属。一般来说,这卷书应是晚年的所罗门所作,他在奢淫堕落,离弃神之后(详见列王纪上·11),自觉不配用所罗门的名字,故以“传道者”自称,并且全书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往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省,以此警醒世人。
传道书可谓是圣经中受到人们争议和质疑最多的一卷书,因为作者在短短十二章中表达了许多看似消极的思想,以致有人称这卷书为“圣经中的黑羊”。尤其是作为序言部分的这首诗,其中“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这类的字句,仿佛否定了人所有的努力,传达出一种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但其实,如果我们通读了全部十二章,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的本意并非叫人们消极避世。在这里,有必要概括地介绍一下这卷书的内容。全书第一章的序诗为引言部分,引出了议题——人生虚空,其价值何在?接下来的十余章则为本论部分,依次论证了智慧、享乐、追求目标、报应、劳碌和竞争的虚空。最后第十一章的部分与第十二章是结论部分,这部分才是全书的主旨所在,作者劝告少年人在尚未衰败时“记念造你的主”,“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应尽的本分”。因此,传道书传达的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的本意是积极的,它要求人们信仰神,使生命在侍奉神、喜悦神的过程中获得价值。
正如上文所说的,无尽的虚空这首诗,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出问题。因此,纵观全诗,其最关键的一句应是“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其实从疑问句这一形式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劳碌,亦即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只是对自己在生命中所观察到现象感到疑惑。哪些现象呢?接下来的两节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具体描述。
首先是,万事万物似乎都没有发展变化。大地、太阳、风、江河(让人联想到构成世界万物的四大元素“土、火、气、水”),这些事物周而复始,虽然永不停息地运转着,但却看不到变化的可能,显得没有生机。而人相对于这些事物又显得生命短暂,更为有限,作为可朽的生物,一切总归要趋于虚空。其次是,万事万物都不能使人满足。人的眼睛“看不饱”,耳朵“听不足”,这种不满足使得“万事令人厌烦”,人生永远处于苦恼当中。最后是,万事万物在日光之下都不新鲜。因为人们忘记过去,而未来的人又忘记现在,所以当人们以为某件事是新的时,其实这件事是早已有了,历史总是在重复自身。
作者正是从以上这些现象出发,发出了疑问,既然人总归一死,既然人生充满苦恼,既然人总是在重复前人做过的事,那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呢?其实,问题的答案暗含在诗中的一个关键意象中,这就是“日光之下”这一意象。“虚空”和“日光之下”是传道书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前者出现了35次,后者出现了29次,但相比之下,“虚空”只是表面问题所在,而“日光之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暗示我们的是一种观照人生的角度,如果我们眼睛只是朝下,沉迷于世俗的物质享乐或是自身的智慧、力量之中,那么人生必然趋向于“虚空”,但是如果我们能把视角向上,寻求“日光之上”的神,那么生命就具有了意义和价值。事实上,抛开其宗教意味不谈,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传道书所传达出的这种强调灵魂超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认清各种世俗追求的虚无,从而保持心灵的一份清静和超脱。
(程禾)
-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
指生活在舒适安乐之中的人,体会不到人在穷困患难之中的苦楚。典出《晏子春秋·谏上》:“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春秋齐景公时,天连续下雪,景公披上了白狐的皮
-
《先秦散文·论语·楚狂接舆》原文鉴赏 楚狂接
-
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匹马正在关山重叠的岔路上奔驰,一个神情郁郁的旅人骑在马背上缓缓地摇着鞭子,此刻时令已到深秋,在落满霜花的树枝上,禽鸟迎着晨光喳喳地哀啼。这一阕另然仅有四句二十一宇,但却将游子行旅的时间,环境,动作和目击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
-
【名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① 。 【注释】①顺:温顺。 【释义】父亲不慈爱儿子就不孝敬,兄长不友爱弟弟就不恭敬,丈夫不正直妻子就不温顺。 【点评】家庭成员会互相影响,所以
-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处】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 【意思】相问:问起我的情况。冰心:心像冰那样纯洁,比喻心地光明、 思想高尚。玉壶:晶莹透明的玉做成的壶。 此
-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用“威德”巩固自已的统治,曾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所到之处,先后七次刻石,以颂“秦德”,《琅玡台刻石》便是其中的一块。 琅玡台位于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相传该刻石至明代时,
-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霞踏哮虎。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桐英永巷
-
弟弟从我头上,拔下发针来,很小心地挑开了一本新寄来的月刊。看完了目录,便反卷起来,握在手里。笑说,“莹哥,你真是太沉默了,一年无有消息。”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