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左传·曹刿论战》原文、鉴赏和解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左传·曹刿论战》原文、鉴赏和解析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记叙了齐鲁两国在长勺发生的一次战争。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想称霸诸侯,以鲁国曾想拥立公子纠为齐国君主一事为借口,起兵伐鲁。于是爆发了本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提到这次战斗,说曹刿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战术,称这次战斗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当时的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相比之下鲁国的力量较弱,但长勺一战最终是鲁国取胜了。鲁国之所以取胜,主要得力于曹刿的“远谋”。所以本文虽然是记叙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斗,却把重点放在表现曹刿的“远谋”上,围绕这个重点来取舍材料,谋篇布局。全文的记叙,详写两段“论战”,而关于战争的起因、战斗过程的记叙则十分简略。这样的安排,重点突出,充分表现了曹刿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深谋远虑。

文章一开头,先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十年春”;然后指出战争的性质:“齐师伐我”,说明是齐国对鲁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公将战”,一个“将”字点明鲁庄公即将迎战。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曹刿出场了。一个“请”字,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的积极主动;乡人的劝阻,反衬了曹刿高度的爱国热忱。他对乡人的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真是出语惊人。一个来自民间、蔑视权贵而又深谋远虑的说客形象跃然纸上。“远谋”二字,贯穿全文。写庄公之“未能远谋”,正用以反衬曹刿的“远谋”。

文中接着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就作战条件问题所作的论辩。鲁庄公先提出两个条件。第一条所谓“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只不过是一些小恩小惠,只能根据国君个人的喜好施及其左右亲近之人。凭这一点是不可能赢得广大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的。第二条所谓祭祀取信于鬼神,只不过是些骗人的鬼把戏,实际上鬼神并不能保佑战争胜利。所以这两条都被曹刿否定了。接着鲁庄公又提出第三条,即处理民众的诉讼案件,一定根据真实情况,认真对待。曹刿认为这一条表现了统治者对人民尽心负责的态度,能够做到这一点才“可以一战”。曹刿来自民间,对于民众的愿望有切身的了解。他认为只有忠实地为民众办事,赢得民众的支持,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可见他在政治上卓有远见。而相比之下,鲁庄公却是在曹刿的反复追问启发下,最后才勉强涉及到问题的实质,这就足见他的“未能远谋”。由此亦可见曹刿的“请见”十分必要。论述了作战条件之后,曹刿表示愿意与庄公一道前去指挥作战。“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负责到底的态度,同时也使文章十分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作者在第二段记叙长勺之战的过程时,将鲁庄公与曹刿对照着写,处处突出曹刿的高明。当时从军事实力上来说,齐国比鲁国强大,如果不讲究战术,则鲁国必败无疑。在这样的情况下,鲁庄公却没有清醒的认识,总是迫不及待、张惶失措地要“鼓之”、“驰之”。这再一次表现了他的“未能远谋”。而曹刿在战斗中却是沉着果断,从容不迫,指挥若定,颇有大军事家风度。这一段作者以极简练的文字记叙了战斗的过程,写曹刿的指挥,语言十分简短,只有“未可”、“可矣”四字。至于为何这样指挥,作者却未作解释。这样,一方面逼真地传达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悬念。尤其是那个“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举动更是令人费解,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文章最后一段写战斗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取胜的原因。战斗结束,鲁庄公对于曹刿指挥作战的道理仍然莫名其妙,这样写,也是为了进一步反衬曹刿的高明,让曹刿在对战斗过程的解释中更加充分地展现其军事才能。曹刿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旺盛的士气,因此他选择“齐人三鼓”,士气衰竭的时候,才让鲁军“一鼓作气”,对敌人进行反攻。他对大国的诡计多端也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当齐军败退时,他仔细察看敌情,当确认敌人真是仓皇逃窜时,才下令追击。由于曹刿的正确决策,弱小的鲁军打败了强大的齐军。

本文语言十分精炼简洁,如开头仅用十个字,便把战争发生的年月、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鲁庄公的态度等事项交代清楚。又如对于齐军三次擂鼓向鲁军发起进攻的过程并没有一次一次去写,而是仅用“齐人三鼓”四字便交代了。这都表现了左传语言辞约意丰、言简意深的特点。

猜你喜欢
  • 《西湖船》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我小时在杭州读书,曾经傍着西湖住过五年。毕业后供职上海,春秋佳日也常来游。现在蛰居家乡,离杭很近,更常到杭州小

  • 《古文·邵公谏厉王弭谤》鉴赏

    古文·邵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厉王虐(1),国

  • 刘禹锡《乐天以愚相访沽酒致欢,因成七言聊以奉答》全诗赏析

    少年曾醉酒旗下,同辈黄衣颔亦黄。蹴踏青云寻入仕,萧条白发且飞觞。令征古事欢生雅,客唤闲人兴任狂。犹胜独居荒草院,蝉声听尽到寒螀。

  •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赏析》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

  • 姜夔《暗香·旧时月色》阅读答案及赏析

    《暗香·旧时月色》是姜夔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旧时月色,展现了古人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在诗中,作者以婉约的笔调,描述了月色如余香般悄然洒落,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妙绝地表达出来。诗中的意象如溪流、青桥和古人的步伐等,与月色相融,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整篇诗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之情,令人产生共鸣。这首诗展现了姜夔独特的写作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 智囊《辩才卷十九》译文与赏析

    辩才卷十九辩才卷十九 【原文】 侨童有辞,郑国赖焉;聊城一矢,名高鲁连;排难解纷,辩哉仙仙;百尔君子,毋易繇言。集《辩才》。

  • 叔本华《痛苦与厌倦之间》原文

    痛苦与厌倦之间 ◆ 叔本华 生命剧烈地在痛苦与厌倦的两端摆动,贫穷和困乏带来痛苦,太得意时,人又生厌倦。所以,当劳动阶层无休止

  • 长恨此身非我有

    长恨此身非我有宋神宗元丰三年,也就是1080年2月,李定等人要求朝廷把苏轼贬居黄州,有他们的目的。那就是陈慥正在黄州北面的麻城歧亭隐居

  •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毛泽东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

  • 躬履节俭,为天下先。|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躬履节俭,为天下先。》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