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灰阑记》
高加索灰阑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的代表作之一。剧本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高加索一个山村展开了一场争执:德寇入侵时,此村的牧民迁到了远方,而邻村村民却留下来打游击,抵抗德寇,战斗间隙中规划了恢复建设的蓝图。然而这时,村子的原主人却要迁回。理由是此村地盘自古便属于他们。邻村村民没有更多争辩,只请“主人”看了灰阑记这出戏:
古代的格鲁吉亚发生了一场暴动,总督被砍了头,总督夫人为了多带几件衣服,把儿子米歇尔交给女仆格鲁雪,自己逃命去了。格鲁雪可怜孩子,准备将他带到北山,寄养在哥哥家中;路上她为逃避铁甲兵的追捕,受尽饥寒凌辱,终于带着米歇尔到达了哥哥家。哥哥见妹妹带回一个孩子,以为她不正经,加上妻子的嘲讽,更怕为养活妹妹而破费家产,于是让格鲁雪立即嫁给邻村一个快病死的男子,这样既可堵外人的嘴,又可保持妹妹的贞洁。格鲁雪被迫嫁了过去。二年后,外逃的格鲁吉亚大公卷土重来,恢复了统治。总督夫人也回来了。但是,总督已死,其财产只有其子可继承。总督夫人派铁甲兵到处搜访。终于在格鲁雪家中将孩子带走。格鲁雪从孩子生下后就在苦难中养育着他,而总督夫人在紧要关头却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格鲁雪决心不承认这孩子是总督夫人的。于是这件事就由法官阿兹达克来评断。阿兹达克是一个出身穷苦的聪明大胆的法官,他常常不畏强暴,为下层人主持正义。而这一次断案,他感到很为难,思考再三后,他想出一个办法:用石灰在地上画一个白圈(灰阑),孩子站在圈内,都自称为孩子母亲的总督夫人和格鲁雪分两边站在圈外抓住孩子的双臂,象拔河一样,谁胜孩子就归谁。结果,格鲁雪一连两次放弃了争夺孩子的“比赛”。这时阿兹达克宣判道:孩子归格鲁雪,因为她怕拖坏了孩子,这才是做母亲应有的本能。而总督夫人却没有这种顾虑,这说明她并不爱孩子,只是为了得到财产才要孩子。
总督夫人和女仆格鲁雪这两个人物形象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总督夫人在危难之际为多带走几件衣物,竟抛下亲身儿子;然而当公爵复辟后,为获得遗产,她又不顾一切地要从别人手里夺回孩子。有钱就是亲骨肉,无钱母子不相认。这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了剥削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纯金钱关系。而格鲁雪这个下层妇女却是那样仁慈宽厚,明理豁达。她明白虽然总督是那样地凶残,然而不懂事的婴儿是无辜的,因此负起了解救和养育孩子的担子。她为此受苦受累受辱而始终不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不过,她并非基督徒般地去为“上帝”而献身,她要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坚持孩子应归自己所有。高加索灰阑记是借用我国元代杂剧包侍制智赚灰阑记并溶进作者自己的思想而成。此剧打破了欧洲传统戏剧的分幕分场的手法,而是采用分段式,按照剧情而将全剧分为既可独立又前后连贯的场景。剧情的展开主要为叙述式而非体现式,所以作者在剧中加进了歌唱、字幕和画外音等艺术手段,把观众变成评判者而不是仅仅从剧中获得艺术享受,从而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和扩大了戏剧的表现范围。
-
《汉魏六朝散文·刘义庆·王弼拜访何晏》原文鉴赏
-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
-
【原文】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 ① ,葛洪川畔待秋深。 〔注〕 ①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李源与僧圆
-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
绵 作者: 翟纲绪 【本书体例】
-
〔原文〕 吉日维戊, 既伯既祷。 田车既好, 四牡孔阜。 升彼大阜, 从其群丑。 (戊、祷、好、阜、丑,幽部。) 吉日庚午, 既差我马。 兽之所同, 麀鹿麌麌。 漆、沮之从, 天子之所。 (午、马、麌
-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
选石铺新路,安桥压古堤。似从银汉下,落傍玉川西。影定栏杆倒,标高华表齐。烟开虹半见,月冷鹤双栖。材映夔龙小,功嫌元凯低。从容济世后,余力及黔黎。
-
衙排宣政仗,门启紫宸关。彩笔停书命,花砖趁立班。稀星点银砾,残月堕金环。暗漏犹传水,明河渐下山。从东分地色,向北仰天颜。碧缕炉烟直,红垂佩尾闲。纶闱惭并入,翰苑忝先攀。笑我青袍故,饶君茜绶殷。诗仙归洞
-
在1995年浙江省暨绍兴市公祭大禹活动中,三十多名工作人员重演了古越“断发文身”的风俗,当这些“古越先民”抬着酒坛进入拜厅时,全场万众注目,成为祭祠活动的高潮。 继发文身是古越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