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乐游原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难以考定,从诗中流露出来的难以排遣的忧郁感伤来看,可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乐游原,西汉宣帝所立,也叫乐游苑。位于长安东南,地势高敞,原上望长安城了如指掌,是当时著名的游览区。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乐游原上触景生情之作。前二句点明游览乐游原的原因和时间。“向晚”即傍晚,“古原”指乐游原。傍晚时分,诗人感到心情不畅快,于是驾车来乐游原欣赏风景,排遣情怀。第三、四句,写诗人的所见所感。自古以来,登临纵目,最容易引起诗人们的思绪,身世之感、家国之思,不免纷沓而来,诗情勃郁。自秦汉至唐,长安多为首都,登上乐游原,也容易产生凭今吊古的感慨。此时诗人在乐游原上遥望长安,看到沉沉西落的夕阳,正以最后的光辉照射着大地,给整个长安城罩上美妙绚丽的光彩,诗人为这美丽的落日景色所吸引。忽然,他又感到无限的凄惋惆怅:夕阳是美丽的,可惜好景不长,这种浓丽和辉煌,将转眼即逝,而大地又将笼罩在黑夜之中。
诗人为了排遣忧愁,驱车而登古原,登古原而见落日,见落日而倍增伤感。短短四句,叙事抒情,曲折有致,而又一气呵成,无迹可求,其艺术手法是很高超的。
关于此诗的寓意,历来有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本诗表达诗人的迟暮之感。李商隐是晚唐牛李党争的牺牲品。早年他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后来却又当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因此牛党骂他背恩。以后牛党执政,李商隐屡遭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也有人认为此诗隐喻大唐帝国日薄西山的命运。因为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朝廷内宦官专权,朋党倾轧。地方上藩镇割剧,对抗中央。如果说盛唐时代是旭日中天的话,晚唐的确是“近黄昏”的夕阳了。李商隐的诗喜欢比兴寄托,上述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诗人在诗中只是记录了一瞬间的感受,这种感受非常复杂,混茫一体,难以名状。在诗人本身,也许已不能很明确地区别是身世之感还是家国之忧,也未必有十分确切的寓意。所以我们不必也不可能给这首诗找出一种很明确的寓意来。
-
阊阖初开瑞雾中,丹霞晓日上苍龙。鸣鞭响彻廊千步,佩玉声趋戟百重。雪後朝寒犹凛冽,柳梢春意已丰茸。少年自结芳菲侣,老病惟添睡思浓。
-
[唐]罗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穷似丘轲休
-
绿萝纷葳蕤。缭绕松柏枝。草木有所托。岁寒尚不移。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玉颜艳红彩。云发非素丝。君子恩已毕。贱妾将何为。
-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1〕,大盗移国〔2〕,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3〕
-
清赏非素期,偶游方自得。前登绝岭险,下视深潭黑。密竹已成暮,归云殊未极。春鸟依谷暄,紫兰含幽色。已将芳景遇,复款平生忆。终念一欢别,临风还默默。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三月的雨水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三月下雨天的诗句,三月下雨得唯美古诗,描写雨水的古诗都。定风波苏轼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
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 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
留白有一种词不婉约,不唯美,看似简简单单,平淡无奇,但只是那么轻轻一读,便有一缕幽香扑面而来,更有一份不加雕琢的纯美萦绕于心。有一
-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描写两情相悦,情真意切,然而从总体上来说,格调不高,思想与艺术上均无特色,属于被元结斥为“指咏时物,含谐丝竹,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室”的作品之列。
-
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此诗初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