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卷一独坐敬亭山已介绍。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于当年中秋节后再度从金陵来到宣城。宣城,今安徽宣城。谢朓(45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曾任宣城太守,颇为李白推许。“北楼”原名高斋,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在城内陵阳山顶,唐初在高斋旧址重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遂取名北楼。
首联总摄全篇,写了李白登楼所见景色的概貌。起句说宣城如在画中,“江城”的“江”不是指长江,而是指水阳江。次句写傍晚时居高而望,晴空万里。“山”当指陵阳山,因为楼就建在该山的山顶上,所以视野特别开阔。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或指此诗而言。
以下两联写景。颔联写远景。三句写两条溪水清澈如明镜一般。“两水”指句溪与宛溪。皖南溪水一向清静,到了秋天,更加澄澈见底,它平静地流淌着,在夕阳晚照中泛着晶莹的光,为溪岸所夹,确如明镜一般。下句写宛溪上的两座桥犹如彩虹一般。“双桥”指城东南泰和门外的凤凰桥与城东阳德门外的济川桥。“落”字化静为动,将两道彩虹也就是两座桥写活了。
颈联写近景。五句写朝着炊烟望去,农家果园里的橘柚硕果累累,它们直到深秋初冬才成熟,见到树上挂满了橘柚,说明已到了寒气逼人的时节。下句写随着梧桐叶飘零殆尽,秋色已变得很浓重了。“寒”与“老”采用了使动的用法,不仅写出了植物的变化过程,其作用也波及到人心,使诗人也感到了寒意。
尾联表达了怀念谢朓的情绪。但是作者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注意并理解他在瑟瑟的秋风中怀念谢朓的心情。李白对谢朓似乎特别偏爱,在诗歌创作方面特别注意向谢朓学习,如他在游敬亭寄崔侍御中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再如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对于谢朓担任过太守的宣城,他似乎也特别喜欢,一生曾七游宣城,寻访谢朓遗迹,写了许多怀念谢朓的诗,此诗便是其中的一篇。王士祯论诗绝句称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因为李白自视甚高,一生很少向其他人低过头。
-
《陈子昂·座右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事父尽孝敬
-
艾衲居士 《豆棚闲话》是明末清初继“三言”、“二拍”之后出现的拟话本之一,编者署名艾衲居士,真实姓名不详。全书由十二则故事组成,最早刊行于清代乾隆年间,主要版本有书业堂本和三德堂本,以及嘉庆年间的宝宁
-
【名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注释与译文]浑身上下都穿着绫罗绸缎的人,恰恰都不是养蚕的人。诗句深刻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象。 参考文献 (宋)张俞《蚕妇》
-
鲁迅的《论“他妈的!”》一文旨在揭露人们对言辞的虚伪。他认为,当面具脱落,人们常常借口“他妈的!”一词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文章通过对这个词语的分析,指出它是人们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发泄方式。同时,鲁迅也对这种现象表示谴责,认为人们应该摒弃虚伪,坦诚面对自己的情感。这篇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言辞背后的真实,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诚实的反思与思考。
-
洛神图 元·卫九鼎作 纸本水墨白描 纵九○.八厘米 横三一.八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原无自款
-
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徘徊。杏花结子春深后,谁解多情又独来。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苏轼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荷花以其特有的品格与风采,赢得人们的赞美。苏
-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