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

【注释】

选自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归去之意。来兮,语气词。

胡:为何。

心:精神。

形:形体,指口腹。

役:驱役。

奚:为何。

不谏:不可谏止。谏,规劝,挽救。本于论语·微子,楚国隐士接舆劝孔子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可追:可以有所作为。追,挽回、弥补。

今:指此时的归隐。

昨:指此前的出仕。

【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写的一篇赋体抒怀小文,情味盎然地描述了回归家乡的喜悦与隐居生活的惬意。在作者笔下,田园生活的恬适清新令人陶醉。同时,通过仕宦与归隐两种不同精神境遇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官场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毅禀性,以及追求田园恬淡生活,超然尘俗的高洁情怀。文章开篇,作者便以强烈呼告的情感,直言辞官归隐的情由: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意思是:归来吧,归来吧!田园都快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归来呢!既然自己的心神已被形体所役使,为什么还要惆怅而独自悲伤。领悟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而未来的事情却可以补救。现在走入迷途还不远,总感觉到今天的事做对了而昨天错了。

陶渊明青年时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宏愿,因而投身仕途,四处奔走,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务。41岁任彭泽令时,上任仅81天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辞职,从此隐居不仕,躬耕田园。经过十多年的磨折,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并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此路不通。”他总结自己为官的感受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第一首)这30年间,陶渊明心为形役,苦闷彷徨,落寞悲哀。所以他痛悔,他自责,因为他生性热爱自然,淡泊名利,却不得不为温饱所驱使,违心地去做官。这种人生体验,使他现在觉醒了,大彻大悟了。所以他文中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意谓从今以后,他要投奔大自然的怀抱,在田园的躬耕生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陶冶自己的性情。

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集中反映在心灵深处“今是昨非”的体认上,所以“今是昨非”一句,深切体现了作者豁然醒悟后的轻松之感、喜悦之情。在接下来水陆兼行的归乡途中,作者笔下“轻飏”的小舟,微风“吹衣”,“晨光”熹微,无一不是在衬托、表达自己“今是昨非”、迷途知返的内心喜悦和轻松。而且,这种叙述性语言,字字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叙述的外表下,蕴涵着贴切的心理描写。特别是到家后,在叙述中言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也是进一步肯定“今是昨非”的情感认识:即以今日内心的欢欣“是”,而以昨日的游宦生涯为“非”。

猜你喜欢
  •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修练多从苦处来。|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修练多从苦处来。》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连文凤《春日田园杂兴》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连文凤《春日田园杂兴》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①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② 【注释】 ①市朝:此指闹市。“市

  • 高适《渔父歌》全诗赏析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第二百一十四卷

  • 白居易《新秋夜雨》全诗赏析

    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松檐半夜雨,风幌满床秋。曙早灯犹在,凉初簟未收。新晴好天气,谁伴老人游?

  • 钟叔河《太行山的笑话》随笔

    太行山的笑话中国山多,人也多。若问全国多少亿人最熟知的是哪座山,那一定是太行山。因为“天天读”过“老三篇”,都知道有一座太行山挡路

  • 苏轼《楼观(秦始皇立老子庙于观南,晋惠始修此观》全诗鉴赏

    门前古碣卧斜阳,阅世如流事可伤。长有游幽人悲晋惠,强修遗庙学秦皇。丹砂久窖井水赤,白?谁烧厨灶香。闻道神仙亦相过,只疑田叟是庚桑。 作品赏析原题:楼观(秦始皇立老子庙于观南,晋惠始修此观。)

  • 《观第五泄记》原文、注释和解析

    明·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 2 ,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 3 ,心悸 4 。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 5 ,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 6 ,三面皆郛立 7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8 ,喷雪直下,

  • 《田家夜舂赏析》

    元末明初战乱是很多的。诗写的是这个背景下的一个生活场景:尽管是寒冷的雨夜,加上幼儿啼哭,农妇还是必须连夜春米,为出征的人准备早饭。【解释】①新妇---主妇。诗中写她有了儿子,不是一般说的新婚妇,舂粮--用杵捣米。②每嘱--一再嘱咐。(因为

  • 岑参《感遇》全诗赏析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