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人类与大地母亲》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人类与大地母亲》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Toynbee1889—1976)1973年著,牛津大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这是一部具有抒情诗般优美的编年体史学名著,全书共82章,约为中文60万字。1976年,在汤因比逝世后不久,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这部手稿出版,以表达对汤因比漫长学术生涯的纪念。汤因比把人类的诞生之地和生存环境的生物圈比喻为人类的大地母亲。他以人类和大地母亲的相互关系为背景,描述了人类的降生、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类型的发展和相互交往的过程。全书以生物圈关系为背景,对人类历史作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宏观鸟瞰。贯穿全书主题的是人和生物圈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已经构成对今天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并迫使人类在现今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作出自己的选择。
汤因比指出,生物圈这个新词是科学知识和物质力量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产物。生物圈是指包裹着我们这颗行星———地球表面的这层陆地、水和空气。它是目前人类和所有生物惟一的栖身之地,也是我们所能预见的惟一的栖身之地。生物圈的进化导致了一系列上升着的物种的出现。在人类出现之前,每一物种都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及合作关系中生存。人类之前的生物物种,没有哪一个能够获得推翻生物圈自我协调、巧妙平衡的力量,早在它们要去搅乱所有生命物种遵循的自然节奏之前,它们就已经被这种自然节奏的作用消灭了。生物圈比它的任何前人类的居民都更加强大有力。
人类也是生命之树的一支,是大地母亲生育的孩子之一。他也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其生存依赖于同生物圈血肉相依的联系,也必须服从自然法则。然而,人类是大地母亲最强有力和最不可思议的孩子。其不可思议处就在于,人类是身心合一的生物。人类既活动于有限的物质世界,又具有精神世界的家园。因此,人类一方面追求控制环境,另一方面又希望在精神上掌握自身。人类由于同时生活在生物圈和精神世界,这种两栖动物的身份,使他无法一心一意地追求其中的任何一个目标,从而导致了人在谋求财富和权力或者追求道德和精神完善方面的深刻矛盾。大地母亲产生出这样不可思议的孩子,产生了母子之间新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有别于生物圈与其他生命物种的关系。
汤因比认为,人类和他的大地母亲的关系在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是变化着的。在几百万年前,当一个人科动物将一块石头打制成顺手工具的时候,这个历史性的举动已经表明:总有那么一天,人类将不仅影响环境和改变生物圈,而且还要将它置于自己的支配和控制之下。但是,人类控制生物圈的潜在能力变为现实的发展却是很缓慢的。在距今七万或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才开始了速度不断加快的技术革命。这一时期,人类至少做出了三种开创性的发明:狗的驯化、弓箭的制造、绘画和仿制人类的形体。在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磨制工具的“新石器时代”,通过驯化许多动植物而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同时还发明了纺织和制陶。农业文明是迄今最重要的发明,它是使人类技术力量的发展与保护生物圈的福利相协调的手段,这种福利是人类和所有物种获得生存的条件。它为所有技术进步包括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也为迄今为止曾经产生和消亡了的许多伟大的地区文明奠定了基础。如苏美尔文明、法老埃及文明、叙利亚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等。不过,人类在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不久,还发明了冶金术。冶金术被发明之后,人类的技术能力开始对大自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通过勘探、采掘、冶炼和锻造,开始了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榨取,并且随之而来还带来了环境污染。虽然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已经给生物圈造成了创伤,但限于那时的技术能力,人类对自然的损害还是局部的。在大规模地把非生物的自然物理能用于机器之前,人类还不具有把生物圈破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的力量,人类还无法超越生物圈提供的生存空间的限制。汤因比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打破了生物圈力量的平衡,使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发生了颠倒。人类开始真正成为生物圈的主宰。那些掀起工业革命的企业家的动机是贪欲。以贪欲为动机的西方国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物质增长的目的,系统地研究和动用科学技术,开展了全面征服自然界的战争。到20世纪70年代,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后果已经表明,他与自然界正处于一种尖锐对抗和剧烈冲突的战争状态,生物圈正处于人类弑母行为的威胁之中。但是,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人类就将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将遭受这种命运。
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还是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就会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就能够使大地母亲重返青春。何去何从,这正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

猜你喜欢
  • 长平之战

    【说明】 《通鉴》 卷五记载了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发生于战国后期。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因奖励耕战,日益强盛起来,不断蚕食四邻,扩张势力范围,南占巴、蜀,东至“三河”,到战国后期,秦已是战国“七雄”

  • 平叙法

    技法解说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叉地进行。 第一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 白居易《赠内子》全诗赏析

    白发长兴叹,青娥亦伴愁。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暗澹屏帏故,凄凉枕席秋。贫中有等级,犹胜嫁黔娄。

  • “天籁之音”注释、译文和感悟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① (《庄子·齐物论》) 【注释】 ①子游:子綦(qí)的弟子。子綦是楚昭王的弟弟。

  • 《客窗闲话》原文和解析

    客窗闲话 清光绪元年(1875)味经堂藏板本《客窗闲话》扉页书影 清光绪元年(1875)味经堂藏板本《客窗闲话》正文书影 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八卷,续集八卷,一百三十篇。题“盐官吴炽昌芗厈著”。作

  • 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全诗赏析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 苏轼《三朵花》全诗鉴赏

    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蒸砂。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画图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

  • 柳永《竹马子》全诗鉴赏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烟深处。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

  • 苏轼《玉盘盂》全诗鉴赏

    杂花狼藉占春余,芍药开时扫地无。两寺妆成宝璎珞,一枝争看玉盘盂。佳名会作新翻曲,绝品难逢旧画图。从此定知年谷熟,姑山亲见雪肌肤。

  • 《延州化石》原文|翻译|赏析

    宋·沈括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1,人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