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作《孙中山楷书“天下为公”》鉴赏
这幅作品点画粗重,笔墨饱满。肌虽偏于肥而肉不没骨,墨虽趋于浓而内含筋力。因此其线条能以厚载气,以丰蓄力。这正显示了中山先生的苏字功底。四字的体势宽博自如,却也是精心结构。虽左低右高,字字又都稳定敦实。“天”字二横仰中有覆,一撇尾势略为上举,一捺却向右下伸足,捺脚平实,同前三画上仰与左向之势正相匹敌而有余。“下”字一横也是先取仰势,收笔处才微微下覆,这就同下一竖笔形成极紧密的承接关系,又同最后一点下沉之势相呼应,既不让点画游离,又加重右侧的分量,以同左低的一侧取得平衡。“为”字笔画利钝的配合也较有特色,左伸笔画基本取钝势,特别主画长撇也不出锋,而一钩与诸点则尽量出以锋芒,利钝迟速之间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公”字向左两撇与向右两点自成背势,值得玩味的是两点虽短缩却能同左势抗衡,关键在于其位置极为恰当。四字成一横幅,字字分列,又须浑然一体,章法的处理有相当难度。此幅布局因每个字都从体势上着眼,兼顾到上下左右的均势,不仅保持了每个字的安稳,而且使相邻的字左右之间产生微妙的顾盼与照应关系。更重要的是作者书写时胸有全局,四个字的结体一律取左低右高的姿态,这就使整幅字从右到左为统一的趋势所横贯。“天下为公”四字横排,还有一个笔画繁简过于悬殊的矛盾很难处理。古今著名书家对这类矛盾也常大伤脑筋。中山先生不简单采取所谓“大字促令小,小字放令大”的方法来调剂繁简展促,而是通过加强书势的连贯和呼应成功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有横贯的书势在起作用,繁简不再成为孤立对照时必然存在的那种极不相称的对立关系,而变成统一流势中息息相关的承传纽带,彼此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书势的表现越鲜明、越完满,整体内在的联系就越紧密、越生动。这幅作品在这方面的艺术表现也正如此。试看“天”字最后一捺,笔长而重,这不仅为稳定一字所必须,而且关联全局的成败。因整体趋势一致倾左,这为首向右下延伸的捺画,其走势与量感可就是举足轻重的了。过短过轻,都难以稳住阵脚。所以作者写来墨饱力均,位置恰如其分,有一举而定乾坤之功,可说是传神之笔。末字“公”一撇,有意加粗,收笔圆满,同“天”字一捺遥相呼应,首尾之间,气息暗自相通。这些正是米芾所说的以“气势自带过”,使繁简悬殊的字看来“皆如大小一般”的那种艺术技巧和功力的体现。中山先生这幅字不仅表现了书势的承传与呼应,而且构成起伏和排比的节奏。四字中“为”字最繁,于全幅中颇难协调,作者并不特意缩小它,而是把“天”字写大,让其所占空间与“为”字大体相当。“下”与“公”则任其自小。这样一大一小正好组成形体上大与小相对应的排比。作者又有意把“下”与“公”字的重心适当上提,这又形成了态势上重与轻相对应的起伏。于是大小重轻的两组对比结合成“抑扬——抑扬”这样统一的节奏。“天”与“为”仿佛是和鸣中沉郁的两个重音,“下”与“公”仿佛是波涛中涌起的两个浪尖。在特定的节奏中,它们在时间与空间的出现便是自然而然的、非如此不可的一种知觉与心理的期待了。繁简之所以不再难以协调而能以“气势自带过”变成极相称的整体,这也许是更为内在的决定因素吧。
欣赏中山先生“天下为公”这件名迹,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纸上,满足于一般形式特征的了解,还应结合它的物质载体与存在空间进一步领略它更为丰富的美学内涵。当我们瞻仰中山陵,赫然看到陵墓正门楣上高高悬挂着的这四个金字,我们的审美鉴赏无疑会增添许多平素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感受。作品特定的存在空间,自然使人们更深切地感到其一笔一画,莫不寄寓着先生的理想与深情。进而由书品自然联系到先生的人品,由人品会更充分地认识与评价其书品。作品的存在空间,也使人们自然联系整个中山陵的宏伟建筑来感受其书法意蕴。陵门上方的四个大字仿佛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那端稳、舒和、丰润、敦厚、朴茂、含蓄的书风,不正与中山先生的英风正气相映照吗?那在天地之间回响的阵阵松涛,不正传达着中山先生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崇高信念而发生的热情呼号吗?是的,四个闪光的大字,凝聚着先生之忠魂,洋溢着先生之热血,回荡着先生之呼唤,它把我们的思想情感引向一个无限光明宽广的境界……
-
我们的手指,往往屈从于我们所处的背景。 ——题记 一 打开针线盒,捏起针,指端的感觉突兀而又虚空,针,坚硬冰冷,锐利
-
晚来天色好,独出江边步。忆与李舍人,曲江相近祝常云遇清景,必约同幽趣。若不访我来,还须觅君去。开眉笑相见,把手期何处。西寺老胡僧,南园乱松树。携持小酒榼,吟咏新诗句。同出复同归,从早直至暮。风雨忽消
-
野叟曝言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第一奇书野叟曝言》,又名《第一奇书》、《兴替宝鉴》、《大侠艳史》、《剑骨琴心》、《文素臣》。二十卷一百五十四回。作者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
-
钱文端公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手,肤为之坼。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皮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级,缒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
-
【生卒】:1925—1970【介绍】: 日本战后派*著名作家。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世袭贵族官僚家庭,曾就学于学习院和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1947
-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褥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 有诗为颂。 ① 诗曰:负米供甘旨
-
【5341】国内大循环(张占斌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5万字,2020年9月第1版,58元)△3篇:[1]构建新发展格局;[2]发展环境新变化;[3]新形
-
【4079】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美〕田辰山著,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 2万字,2016年10月第1版,42元)△导论
-
醍醐: 纯酥油。灌: 浇。顶: 头顶。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 古印度把“醍醐”作为牛乳“五味”之首,《涅槃经》记有:“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
-
林院无情绪,经春不一开。杨花飞作穗,榆荚落成堆。壮气从中减,流年逐后催。只应如过客,病去老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