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因其主编萧统(501-531)死后被谥为昭明太子,故又称昭明文选。文选所录,上至先秦(托名为子夏的毛诗序),下迄当代(南朝梁),唯不录生人,是当时最完备的诗文总集。古代一些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就是借了文选的光。萧统生活的时代,是传统文学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人们更加注意“文章”的艺术性,讲究情思和文采,即将文学视为语言的艺术。文选所谓“文”,就是指语言的艺术,用萧统在文选序中的话说,就是“综辑辞采”与“错比文华”,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根据这一标准,文选所录为诗、赋以及富有文采而又独立成篇的文章(包括史书中有相对独立性的“论赞”),而将经、史、子排除在外,其理由是:六经既经孔子删定,后人岂可再加“芟夷剪截”;诸子“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史书“繁博”,而且旨在“褒贬是非,纪别异同”,与所谓“篇章”有别。这种区分,似乎令人莫名其妙,如庄子历来以想象丰富(沉思)、词采瑰丽(翰藻)著称,即使按照萧统的标准,也应该属于典型的“文”。如果说庄子是“以立意为宗”,不是纯文学,那么文选中所选录的诏、册、令、檄、表、诔、碑文、行状等应用文,就更不是纯文学了。其实,文选所录之“文”,不但要“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而且要能独立成篇,这就是文选不收录经、史、子之文的根本原因。后代有些学者认为萧统是将经史子排除在“文”之外,这纯属误解。文选是分类编排的,大类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七种文体,赋、诗下又根据内容分为若干门,如赋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门,诗下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等二十三门。这种分门别类今天看来也许非常繁琐,毫无必要,但在当时,却非常有用,因为文选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作文的范本,这样细致的分类编排,无疑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因此,它一问世,便风行开来。唐宋时代,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士子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代至隋,出现过二百四十九种类似的选本,如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刘义庆的集林等,但只有文选流传至今。有趣的是,研究注释文选也成为专门之学,名曰“选学”,这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其中最著名的“选学”专家是唐高宗时代的李善,这位号称“书簏”的博学之士,引用了近一千七百部古书,来注释文选的语源和典故。这是后代选学家津津乐道的权威注释。如果说文选曾经对传统文学发生过深远影响,那么李善的文选注对传统学术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
孟月摄提贞,乘时我后征。晨严九折度,暮戒六军行。日御驰中道,风师卷太清。戈鋋林表出,组练雪间明。动植希皇豫,高深奉睿情。陪游七圣列,望幸百神迎。气色烟犹喜,恩光草尚荣。之罘称万岁,今此复同声。
-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释
-
谢家村,赏芳春,疑怪他桃花冷笑人。着谁传芳信,强题诗也断魂。花阴下等待无人问,则听得黄犬吠柴门。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文学》:刘伶著 《酒德颂》,意气所寄。注引 《名士传》 曰:伶字伯伦,沛郡人。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 (cha) 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
-
恋眼哝心终未改。向意间长在。都缘为、颜色殊常,见馀花、尽无心爱。都为是风流?。至他人、强来厮壤。从今後、若得相逢,绣帏里、痛惜娇态。
-
兰玉当年刺史家,双鞬驰射笑穿花。而今白首闲骢马,只有清樽照画蛇。寂寂小轩蛛网遍,阴阴垂柳雁行斜。手柔弓燥春风后,置酒看君中戟牙。 作品赏析原题:刘乙新作射堂(乙父尝知眉州。此题一作:书刘君射堂。)
-
武 作者: 韩梅村 【本书体例】
-
宋词典故·一声何满 【出典】 唐·张祜《宫词二首》其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见《全唐诗》卷五一一)唐·白居易《听歌六绝句·何满子》:“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
-
海水昔飞动,三龙纷战争。钟山危波澜,倾侧骇奔鲸。黄旗一扫荡,割壤开吴京。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地扇邹鲁学,诗腾颜谢名。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欲寻庐峰顶,先绕汉水行。香炉紫烟